“打卡”旅游盛行,我们是否丢失了旅行的初心?,“打卡”式旅游背后:探寻旅游的真正灵魂

本文围绕当下流行的“打卡”式旅游现象展开,探讨了旅游的真正意义。通过回顾过去不同形式的旅游经历,阐述了深度游、采风等对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并引用多位名人名言和事例,强调旅游应具有灵魂,而“打卡”只是表面形式。同时也指出在快节奏时代,“打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当今网络时代,“打卡”已然成为一种时尚用语,简单来说,就如同上班时的签到报个到。在众多旅游场景中,无论是闻名遐迩的景点、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名人故居,还是历经岁月沧桑的山石老树、散发着古朴韵味的历史建筑等地方,游客们宛如排队候车一般,一个接着一个,三两成群地蜂拥而上,纷纷拿出手机或相机拍照留影。之后,精心将照片制作成三宫格、九宫格的样式,迫不及待地发布到朋友圈,其实这不过是向众人宣告自己到此一游,仅仅是留下了“来过这里”的痕迹罢了。这种排队拍照的过程和行为,如今已经成为了旅游中极为常见的一个内容。然而,对于大自然的天地之美,古人留下的珍贵遗址、遗迹,以及历史所赋予我们的感动与收获,那些热衷于“打卡”的游客或许根本未曾深入思考过。

“打卡”现象的盛行,不禁让我陷入沉思:我们为什么要旅游、旅行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想必一定会有人嘲笑我过于较真。在他们看来,旅游不过是一种玩乐的方式,走走看看、路过而已,何必费神去思考其中的意义呢。当然,对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我们也不必过分苛求,也许他们说得没错,人确实应该活得轻松自在一些。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在轻松的旅程中,无论是在见识、思想还是审美方面都有所收获、有所启示,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是会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打卡”旅游盛行,我们是否丢失了旅行的初心?,“打卡”式旅游背后:探寻旅游的真正灵魂

实际上,所谓的“旅游”这一概念,并非自古就有。在过去,工会组织的外出疗养、春游、秋游活动,以及朋友们结伴同行去逛街、欣赏风景,或是零星凑数组团外出游玩等,都可以看作是旅游的不同形式。此外,大部分人因出差、外调、采购、联系业务等工作原因,顺便到某地游览一番,这种情况大概也能算作“旅游”。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最早的“旅游”经历是在学校读书时的外出写生。这种写生活动,在现在被称为“深入生活”,后来又有了“采风”这个说法。我们这些从事绘画的朋友,直到现在还经常前往各地进行写生创作。我清楚地记得,当年去写生,也就是所谓的“旅游”时,我们背着被子、带着沉重的行装踏上旅途。有一年,学校组织我们去写生,我们从公平路码头坐船前往青岛。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蔚蓝色的大海,内心的激动之情简直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到达青岛后,我们一边进行写生创作,一边游览当地的美景。我们去八大关欣赏风格各异的西式洋楼,漫步在起伏的街道上,瞻仰德国人造的教堂;我们用画笔描绘沿海层层叠叠的红顶房子,捕捉黄昏时分海上泻下的那一片绚丽霞光。那个时候,还没有“打卡”的概念,我们只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尽情游览,这也算是一种“旅游”吧,然而,我们所收获的却是无比巨大的。临毕业那年,我们到山东牟平姜格庄大队体验生活、深入基层,与村民们同吃、同睡、一同下地劳动。之后,我们进行写生、画画,最后还去了山东牟平有名的崑嵛山,这里是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外景拍摄地,景色格外迷人,也是写生的绝佳之地。如果说这也是“旅游”的话,那么它就是现在所说的“深度游”了。

对于文学艺术而言,生活是其创作的源泉。那些优秀的电影演员在接到某部电影角色后,会深入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在烈日下暴晒,在冰天雪地中劳作,只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同样,一个画家为了进行创作,也一定要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去那里搜集丰富的素材,汲取山川的灵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活或许就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旅游”,而绝非简单的“打卡”。

人生就像是一次深度游,成长则是一段漫长的心路旅程。我不禁想起了亚洲的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和莫言。他们在青少年时期都经历了非常艰苦的生活,而这些苦难经历,都为他们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采风”,它可以说是旅游的更进一步的表述。我认为,“采风”这个词或许是取自先秦时代的《诗经》。《诗经》由风、雅、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风”也叫国风,它与“雅”“颂”一起,汇总了不同地区、地方的音乐、民歌、歌谣;并将那些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风情、风俗等进行采集、汇聚,最终编纂成了《诗经》。这种采集方式,与现在的采风颇为相似。比如被誉为歌王的王洛宾在新疆采风,他将流散于民间的风情、歌谣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

画画、写生、深入生活和采风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采风就是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和自然之中,去感受地域、风土、人情等各种变化,从而生成练达的思维和独特的美学思想。

唐代诗人李贺外出时,常常会随身携带一个锦囊。途中遇到美丽的山水风景,或是灵感突发想出了绝妙的诗句,他便会迅速记在纸上,然后投入囊中,这种做法差不多类似于“采风”。苏东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在一路的行程中“采风”,将途中的所见、所遇、所感,通过感慨而创作出了许多名句、名篇。欧阳修被贬至滁州,在琅琊山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他也是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收获了创作的灵感,这岂不是也可看作是“采风”所得吗?

贡布里希曾说:“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旦艺术家最终彻底绝念于把事物表现成我们眼见的样子,他们的面前将会展现多么伟大的前景。”这句话为我们到生活、自然中去“旅游”“采风”指明了方向。

他还说:“埃及人大画他们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大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感觉到的东西。”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写生的意义所在。

我忽然想起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诗中写道:“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无非就是一个这样的闪光之物,是时间浪花中的一个小小水滴,在时间之流中流过,流入雾气蒙蒙且不确定的未来。”“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这两段诗写得十分空灵,我感觉它仿佛是在描绘“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有灵魂的,它能让我们的生命与山川进行沟通,汲取天地之气来洗涤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生活在自然中变得丰富多彩,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打卡”则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一种装饰。

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打卡”或许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去风景点走一走,打个卡;到网红站点个卯,打个招呼。有时候,由于游览的时间比较紧张,偶尔采用“打卡”这种便捷的方式也未尝不可。

本文从当下流行的“打卡”式旅游现象切入,通过回顾过往的旅游经历和采风事例,以及引用名人名言和诗句,深刻探讨了旅游的真正意义。强调旅游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打卡”,而应追求深度体验,与自然和生活进行深度融合,让旅游成为滋养灵魂、丰富人生的过程。同时也理解在快节奏的时代,“打卡”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116.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