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岭南中国画转型,“广美方案”闪耀时代光芒

“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的相关情况,包括展览的主办单位、开幕时间,展览聚焦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展览所体现的“广美方案”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等。

3月20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展览在岭南画派纪念馆正式拉开帷幕。该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与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名为“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

此次展览将目光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这一关键时期。通过精心设置的五大单元,以及240余幅珍贵的作品和文献资料,系统地梳理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探索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岭南画派精神在学院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在致辞中指出:“这次展览系统梳理了岭南画派核心精神在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传承发展脉络,更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美术学院老一辈中国画家对于中国画发展和民族文化命运的关切与作为,树立了艺术为人民的典范。”从画派传承到现代学院教育的转型,广州美术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国画创作人才,还为20世纪中国画革新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广美方案”。

新国画精神与中国画改造中的“广美方案”

当人们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描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建设与壮美山河的岭南画派代表作品。像关山月的《一封家书》《听主席的话》,黎雄才的《中山陵》,杨之光的《铁杆僚机董小海》等。而且不少画作旁边还配有同一时期的历史照片、画选集、写生集等文献材料,让观众能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绘画创作背景。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展览采用了“实物 + 数字”的复合展陈方式。许多观众站在数字屏幕前,观看视频《湛江新港》,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惊涛骇浪的海面,实地体验、观察和速写围海大坝将要合拢的紧张战斗场面。

展览一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艺术为人民:主题性创作”“传统价值的再思:从彩墨系到国画系的转变”“岭南山水画教学:《黎雄才山水画谱》的诞生”“‘四写’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必经路”“群贤毕至:与中国画坛的交流互动”。这五个单元全方位地呈现了中国画学科的建设图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与整个画坛的交融互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间,是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变革思潮的重要实践期。中国画的变革从少数画家群体的提倡、实验,进入了实质性的改变阶段。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中国画如何表现现实生活、服务人民成为核心的时代命题,在这一背景下,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恰与时代需求形成共振。”

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岭南画派的中坚力量——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何磊、赵崇正等一批中国画家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任教。记者在现场看到《黎雄才山水画谱》中展示树木、山石、流水、烟云等画法的扉页,该画谱是黎雄才教授为第一届山水科学生而作的课堂示范,它不仅详细分解出起笔落墨的技法或树叶穿插的规律,更蕴含着自然万物的气韵和生命之美。

聚焦岭南中国画转型,“广美方案”闪耀时代光芒

谈及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当下启示,林蓝表示:“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中国画如何在坚守笔墨根脉的同时,回应时代的新命题。一方面我们要全身心地拥抱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全身心地拥抱时代,拥抱新科技。”她认为应继续发扬岭南画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大作记录时代精神,以大家传承艺术文脉,以发展扩大文化影响。

本文介绍了“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该展览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探索历程,体现了“广美方案”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了当下中国画应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回应时代命题,发扬岭南画派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190.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