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纪录片《布达拉宫》展开,介绍了该纪录片的相关背景信息,包括其上线情况、制作指导等。还阐述了纪录片在文化传承、内容呈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和创新,以及相关人士对其的评价和展望。
3月15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座谈会——“纪录片《布达拉宫》文化传承的探索与实践”在北京盛大举行。这部备受瞩目的纪录片自2月16日在咪咕视频正式上线后,便吸引了众多目光,而且还有知名演员赵丽颖为其倾情配音。值得一提的是,该纪录片是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下精心制作而成。
作为国家民委《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布达拉宫》从最初的策划到最终播出,整整历经了6年的漫长时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范洁指出,纪录片《布达拉宫》第二季彰显出“文化铸魂、科技赋能、融合创新”这三大显著特点。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它为生动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该片通过跨平台的联动方式,精彩呈现了文旅消费场景。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大屏和小屏积极互动,充分印证了网络视听的优秀IP在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强大的影响力。网络视听作品早已不只是单纯的内容载体,更成为了连接文化基因与产业动能的数字桥梁。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宇以《布达拉宫》线上纪录片与线下VR大空间沉浸影像展相互依托的案例为切入点,对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美好时代前景进行了展望。他表示:“《布达拉宫》纪录片与VR展,成功实现了文化遗产动态档案化。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布达拉宫未开放区域呈现在观众眼前,达成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融合。”
该片总导演、总撰稿王冲霄认为,纪录片从三个独特的角度,特别展现了布达拉宫的“人间性”。其一,深度聚焦布达拉宫的关键历史和文化,积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历史物证;其二,通过小人物、小切口来讲述大历史,营造出强烈的纪实感;其三,全力寻访与布达拉宫有关的人物,对正在发生的故事进行鲜活记录,并且引入AI动画、VR等叙事技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党组成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同时也是《布达拉宫》纪录片总策划的罗黎明表示,纪录片《布达拉宫》具有六大创新点。第一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第二是技术赋能,运用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既保留了纪录片的严肃性,又赋予了历史叙事沉浸式的感染力;第三是“纪录片+VR”的实践;第四是相关专业团队的紧密配合;第五是借助权威及主流平台的影响力;第六是该片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更成为了一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纪录片《布达拉宫》的相关情况,包括其座谈会的召开、上线信息等背景,还阐述了该片在文化传承、内容呈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多位相关人士对其给予肯定,强调了它在讲好西藏故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