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苏州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讲述了相城经开区干部体验新就业群体岗位的经历,分析了该行动受好评的原因及意义,同时也提出要避免其沦为形式主义,最后表达了对这一换位体验常态化的期待。
▲资料图:苏州部分干部跑去送外卖跑网约车引发社会关注。图/IC photo
你是否好奇,“干部送外卖跑滴滴”会是一种怎样独特的体验呢?在苏州相城经开区,就有这样一群干部亲身去感受了一番。相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亥秋,把自己的心得写进了由“外卖日记”梳理总结而成的调研报告里。而相城经开区党群办宣传文化科副科长王铭科,也从这次体验中发出感慨,提到“原来的服务驿站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配套服务也还没有跟上”。
据《南方周末》报道,从今年1月起,苏州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换位跑一次”行动。相城经开区更是安排了包括张亥秋、王铭科在内的7名机关干部,让他们脱产两周,全流程沉浸式体验网约车司机、快递配送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岗位。
这可不是那种“网来网去”的线上调研,也不是简单的“打卡式调研”。这些干部们脱下了制服,穿上工装,真真切切地去感受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群体的生存境遇。不得不说,这种发动干部参与的“换位跑一次”行动,十分贴近实际、接地气。从舆论反馈来看,公众对这样“脚底沾泥”的调研方式给予了高度好评。
公众不吝好评是有原因的。“局长送外卖,科长跑滴滴”这样的行动,可以校准政策制定的“民生坐标轴”。更重要的是,这类调研方式背后体现出了从“管理者思维”向“服务者视角”的转变。
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涉及民生的政策制定,本就需要充分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就拿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来说,如今包括开网约车、送外卖在内的新型灵活就业方式,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就业蓄水池。但由于其形态较“新”,如何增强权益保障的针对性,给予新就业群体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关怀,就需要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4年前,就有北京人社局干部体验送外卖后,感慨“这个钱太不好挣了”,还引发了媒体的聚焦。如今,苏州部分干部跑去送外卖跑网约车,同样采用了这种换位体验的方式。机关干部张亥秋在体验送外卖的全过程后,了解到了外卖骑手“高峰期上厕所要掐表”“老小区单元门难寻”等现实痛点。这些鲜活的认知,可能是仅从报表中无法获得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换位体验能够帮助决策者更真切地了解民生难题;从治理逻辑来讲,换位体验还对应着治理理念的进阶。当“局长外卖员”也因为担心订单超时心里“紧张得要死”,当那些审批人员也能化身企业办事员,在审批窗口的排队等候中感知流程梗阻时,他们自然会生出更多的共情心与同理心。
而以共情心与同理心为基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通常比坐在空调房里拍脑袋决策更贴近民心。干部只有感新就业群体之所感、痛他们之所痛,才能为政策与现实的“温差”提供校准参数。
当然,换位体验也要避免沦为新形式主义。这就需要建立问题台账动态清零的反馈闭环化机制。只有当切身体验后面连着“问题发现 – 即时反馈 – 及时整改”机制,才能切实推进流程优化再造、服务提质增效,避免“体验一过,问题重现”。
归根结底,换位体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公共服务不缺位、让政策落实更到位。接下来,我们期待“局长送外卖,科长跑滴滴”式的换位体验能够从零星个案变成常态景象。也期待更多地方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理念融入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全链条,检视公共服务质量,让那些民生堵点卡点问题得到加速解决,让政策更接地气和民心。
本文介绍了苏州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干部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新就业群体岗位,校准了政策制定的“民生坐标轴”,实现了从“管理者思维”到“服务者视角”的转变。换位体验能让干部了解民生难题、提升治理理念,但要避免形式主义,需建立反馈闭环机制。最后期待这一换位体验常态化,让公共服务更到位、政策更贴民心。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