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五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展开,介绍了绿证制度的意义、发展现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在稳定供给、激发需求和服务出口贸易等方面的举措。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绿证市场,激发绿色电力的消费需求,引导绿证价格合理体现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并且设定了到2030年的目标,即绿证市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社会自主消费绿色电力的需求显著提升,绿证在国际上得到有效应用,从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建立健全绿证制度体系意义非凡。从国际通行概念来讲,绿证就像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工资卡”,它代表着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绿色收益。绿证打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数据链条,能够实现绿色电力消费的准确溯源、科学认定以及精准核算。这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自2017年我国实施绿证制度以来,已经基本建立起以绿证为基础的绿色电力消费制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绿证的交易规模显著提升,交易主体也在持续扩大。绿证的权威性和唯一性不断突出,其影响力和认可度也显著提升,“绿证就是绿色电力消费”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兴嘉善片区,绿电绿证交易正切实推动着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嘉善县天凝城镇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引入绿证交易机制来履行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在2024年,该企业累计购买绿证超过7.3万张,大约消费可再生能源电量7300万千瓦时。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企业用能结构的优化,对冲了碳排放成本,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国网嘉兴供电公司营销专业人员田渊表示:“供电部门积极引导用户参与绿电绿证交易,2024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兴嘉善片区各类企业累计购买绿证30.7万张,绿电绿证消费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实现了翻两番。交易绿证数量达到4.46亿个,其中绿证单独交易2.77亿个,主要以跨省交易为主;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主要以省内交易为主。全国参与绿证交易的消费主体约5.9万个,同比增长2.5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是绿证交易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合计购买绿证数量超过全国的一半。
虽然绿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指出,目前绿证市场供需不平衡,绿证价格较低,绿色电力环境价值尚未充分体现;绿证纳入碳排放核算的具体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标准也需要进一步健全;绿证国际互认仍需持续推进。
在稳定绿证市场供给方面,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要建立按月批量自动核发绿证机制,同时提升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推动各类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参与绿色电力交易;推动绿证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优化配置。
关于如何激发绿证消费需求,潘慧敏表示,将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核算。《意见》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以及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提出了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要求。到2030年,原则上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特别是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在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同时,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绿电工厂、绿电园区,将绿色电力消费信息纳入上市企业ESG报告。
近年来,全球贸易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对于绿证如何更好服务企业出口贸易,李创军表示,将加快对接绿证国际标准,推动我国绿色电力消费标准用于国际绿色电力消费核算与认证。同时,发挥好各绿证交易平台、绿证绿电服务中心的作用,聚焦企业出口产品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绿证绿电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
五部门发布的《意见》,阐述了绿证制度的意义、发展现状及成果,分析了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针对稳定供给、激发需求和服务出口贸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举措。绿证市场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方面潜力巨大,但仍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