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展开,详细介绍了此次年会的开幕情况,以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释放的综合施策扩大消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多重政策信号,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和新举措。
在3月23日这一天,备受瞩目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盛大开幕。该年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其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定为“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当日会议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工信部、财政部等多个重要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集中发声。他们释放出一系列关键的政策信号,涵盖了综合施策扩大消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多个重要方面。
今年以来,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持续发力。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落地实施,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相互配合,协同效应不断增强。从经济数据来看,1至2月份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有望实现良好开局。而且,我国的宏观政策还有较大的逆周期调节空间,这意味着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的繁荣发展增添稳定性和确定性。
综合施策扩大消费
在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置于首要位置。韩文秀表示,当前中国消费规模虽然庞大,但消费在国民经济和总需求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大约20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也意味着扩大消费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将采取综合措施来扩大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具体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消费能力。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让居民有更多的钱用于消费。二是扩大服务消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健康消费、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消费领域,同时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三是优化消费环境。要形成强大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震慑力,让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四是减少后顾之忧。今年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未来还将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让居民消费没有后顾之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正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韩文秀强调,中国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指出,工信部将把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关键任务,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使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李乐成进一步介绍了下一步的具体工作安排: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布局一批新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优化创新平台网络,推进国家高新区提质增效,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支持外资企业在华创新创业。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出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设国家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和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催生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对接和创新创业平台。四是打造协同创新生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通,构建若干开放多元的创新“小生态”,共同繁荣全球融合发展的“大生态”。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来化解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经过艰苦努力,这三大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处于收敛状态。韩文秀提到,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交易和价格出现了积极变化,一线城市的回暖态势较为明显。
韩文秀表示,中国将继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将继续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此外,高度重视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将统筹用好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力争尽快取得明显进展。
本文围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阐述了多部门释放的政策信号,包括综合施策扩大消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这些举措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积极布局,有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