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中学研讨看AI如何重塑教育未来

“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第27期活动在上海中学举行的“AI时代的教育思考学术研讨会”,众多科学和教育界专家齐聚,探讨AI教育的顶层设计、实践路径及未来方向,分享实践经验,提出不同观点和思考。

从上海中学研讨看AI如何重塑教育未来

从上海中学研讨看AI如何重塑教育未来

在当下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其发展趋势备受关注,而教育领域也在这股浪潮中面临着变革。近日,“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第27期活动走进上海中学,一场意义非凡的“AI时代的教育思考学术研讨会”在此盛大举行。此次研讨会聚焦于“AI教育”的顶层设计、实践路径以及未来方向等关键议题。来自科学和教育界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就像不同领域的智慧星辰,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还积极分享了在个性化教学、智能教育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随着AI时代的来临,面向孩子们的教育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是始终不变的呢?在学术研讨环节,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主旨演讲——《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和不变》。他在演讲中深刻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对知识观、教学观等产生重塑作用。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改变,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都需要以创造性的思维去思考新的学习策略和解决方案,从而规范有序地推动未来教育朝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则以该校的STEM教育为例,提出了自己对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进一步提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精心设计良好的学校课程容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育人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促进学生从“兴趣”向“志趣”的成功跃迁。

亚马逊云科技资深首席科学家、纽约大学终身教授张铮通过深入分析,指出了现代“教育流水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思维逻辑。基于此,他提出在AI时代,教育的目标是要挑战现有的教育极限,打破文理科之间的界限,让人类的思考能够跨越历史、文化和技术的界限进行深度链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总结演讲中,围绕“未来教育往哪里走”这一核心问题,阐述了五个重要的思考。其一,人工智能虽然强大,但它不能替代人的成长和学习;其二,技术往往具有两面性,我们要积极促进人和机器的协同发展;其三,教育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整体素质,AI的出现增加了学生发展的多元可能性,教育应该积极拥抱AI带来的变革;其四,人工智能必将会替代一部分现有的工作,但新技术也会为普通人提供更多更具想象力的未来;其五,人工智能是当下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AI教育可以以“志向、兴趣、能力”为导向,让人们借助AI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人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为教育界和科技界搭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交流平台。专家们一致表示,未来教育变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平衡AI技术的普适性与地区教育特色,以及如何科学地评估那些难以量化的能力。这两个问题将是未来教育在AI时代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第27期活动在上海中学举办的“AI时代的教育思考学术研讨会”。众多专家围绕AI教育各抒己见,探讨了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挑战及未来方向。强调了教育变革中要平衡AI普适性与地区特色、科学评估难量化能力等关键问题,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733.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