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双版纳“三曼”村:旅居产业开启乡村发展新篇,“三曼”村:农文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本文聚焦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的“三曼”村,讲述了其在当地政府与专家团队的助力下,从传统村落转变为农文旅融合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乡村振兴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村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反映了西双版纳康养旅居产业的蓬勃发展。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轻柔的晨雾宛如一层薄纱,缓缓地抚摸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的“三曼”村——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这三个宛如明珠般的自然村,静静地依偎在橄榄坝温暖的怀抱之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气息。

“来尝尝这甘甜的木瓜!” 46岁的岩罕农站在自家经营了近三十年的小卖部门口,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向记者发出诚挚的邀请。他那因小儿麻痹而略显蹒跚的身影,在阳光与阴影交织的光影下,却透露出一种格外坚韧的力量。小卖部门口,村民们精心种植的蔬菜、水果整齐地摆放着,色彩斑斓,种类繁多,仿佛在向过往的游客展示着乡村的丰收与美好,期待着能得到游客们的喜爱。

“三曼”村距离景洪市大约30公里,这里生活着140户、679名淳朴的村民。村子里那历经岁月沧桑的干栏式竹楼,就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地见证着村子的变迁。然而,从2023年开始,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当地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携手合作,深入挖掘“三曼”村传统民居和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凭借中老铁路沿线的优越区位优势,他们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建设。原本荒废的池塘被改造成了充满活力的露天泳池,闲置的仓库摇身一变成为了宁静惬意的休闲茶亭,低产的胶林被打造成了富有科普意义的公园,废弃的水塔则化身为别具特色的“村咖”。就这样,“三曼”村被成功打造成了一个集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每个村子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各自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探秘西双版纳“三曼”村:旅居产业开启乡村发展新篇,“三曼”村:农文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图为在“三曼”村里,用废弃水塔改造的咖啡店(2024年12月10日摄)。

漫步在“三曼”村的小道上,时间仿佛被赋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韵律。一半是如诗如画般静谧的诗意栖居,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另一半则是乡村振兴那快速前进的步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改造后的传统傣族干栏式建筑,在保留了古朴韵味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家居的便捷设施。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远处的山峦如黛,仿佛让人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在如今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困境下,“三曼”村却找到了破题的关键所在。他们将传统傣族村落与现代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实现了从“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生活的转变,并且积极探索出了一套利益共享机制。

曼空岱作为民俗文化体验区,傣纸、傣陶的制作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曼峦站是乡村公寓康养区,餐厅、乡村公寓、游泳池等新事物不断涌现,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居住和休闲环境;曼空迈则是旅游综合服务区,咖啡店、便利店、研学路线一应俱全,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自2024年各项目陆续试营业以来,“三曼”村旅居业态的总营业额已经突破了110万元。

来自河南郑州的游客王多多和家人选择错峰到西双版纳旅游,并且特地来到了“三曼”村。她满脸惬意地说:“坐在树下喝咖啡,在村里悠闲地闲逛,这种感觉非常自在,我真想多待上几天。”

在“三曼”村,一系列家门口的岗位应运而生,如乡村CEO、公寓管理员、园林建筑队、咖啡师等,这些岗位让农民成功转变为了“新农人”。

岩罕农的小卖部在政府的大力助力下焕然一新,货物补给变得高效便捷,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在村子农文旅融合发展之前,他还需要依靠种植木瓜来贴补生活,而现在,他的月收入能够稳定在4000元左右。

探秘西双版纳“三曼”村:旅居产业开启乡村发展新篇,“三曼”村:农文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图为“三曼”村村民岩罕农在他的小卖部门口(2025年2月12日摄)。

傣族姑娘玉章家经营的曼峦1号民宿,月收入已经突破了万元大关。此前,她主要依靠打零工、干农活和割胶来维持生计,如今,她终于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在村集体共建咖啡店工作的玉喃香,同样也享受到了这份变化带来的喜悦。她开心地说:“我每个月底薪2000元,还入股参与分红,每年还有提成。”

曼峦站村民小组组长岩甩勒向记者道出了“快慢相生”的门道:“村民的生活快了起来,只为带给游客‘慢’体验。”他介绍说,游客在这里可以住上几天傣楼、学做一顿傣家饭、体验傣族造纸等,要是不多待上十天半月,根本无法体验完这里的所有乐趣。

探秘西双版纳“三曼”村:旅居产业开启乡村发展新篇,“三曼”村:农文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图为游客在“三曼”村的一处院落中闲聊(2025年2月12日摄)。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当地政府和李小云教授团队的帮助下,“三曼”村积极培养本土人才,一批乡村主播、文创店主、导游等应运而生。目前,已经培养了90名乡土工匠和产业带头人,带动了60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当暮色渐渐笼罩整个村子,村里的篝火旁传来了游客和村民欢快的欢声笑语。今年春节期间,“三曼”村共接待了6000余名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消费26.8万元。

旅居产业不仅让世界拥抱了“三曼”村,也为村民打开了走向山外的道路。岩罕农自豪地说:“我们的村子越来越国际化了,非洲留学生刚走,村里又迎来了明星。”去年,他终于实现了心底的愿望——坐着中老铁路列车游览昆明,还远赴老挝探寻异国风情。

探秘西双版纳“三曼”村:旅居产业开启乡村发展新篇,“三曼”村:农文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图为游客在“三曼”村的道路上骑行(2025年2月12日摄)。

“三曼”村是西双版纳州康养旅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观光游到深度游,从旅游到旅居,西双版纳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在2024年吸引了68万人来此旅居,旅居人数同比增长20%。

人们喜欢归于山水之间,隐于烟火之中。不仅是“三曼”村,从土瓜冲、老姆登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都有人们来到彩云之南,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统计显示,2024年有近400万名旅居客驻足云南。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在云岭大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快与慢不再是对立的两极。“慢生活”与“快发展”相互交融,迸发出了神奇的魔力,正共同谱写着壮丽的边疆发展新画卷。

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三曼”村的详细报道,展现了其在政府和专家团队支持下,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从基础设施改造到产业发展,从村民生活改善到人才培养,“三曼”村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带动了西双版纳康养旅居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增长,也让游客体验到了独特的乡村生活,体现了“慢生活”与“快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858.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