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倒挂”,传统存钱模式变天了! 利率倒挂下,储户的艰难抉择!

本文聚焦当下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现象,详细阐述了该现象在不同银行的表现,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存款业务逻辑变化原因,同时探讨了在低利率时代储户面临的存款决策难题以及理财市场的相关情况。

在当今的金融环境下,钱存得越久反而越“亏”,这正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

张兴一直以来都有着定期储蓄的良好习惯。然而,最近银行的利率情况让他大为吃惊。如今,不仅国有大行的存款利率纷纷降到了“1字头”,部分银行的5年期存款利率更是比3年期低了0.35个百分点,开启了令人惊讶的“倒挂”模式。

值得留意的是,此前这种存款利率“倒挂”现象仅仅出现在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中。但如今,那些大家熟悉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

“存期越长收益越高”这一传统的存款模式,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

存五年不如存三年?

一般而言,依据期限溢价规律,银行为了吸引储户进行长期存款,通常会给予存款期限越长的储户越高的利率。

所以,当短期限的存款利率高于长期限的存款利率时,就出现了存款利率“倒挂”的情况。中国新闻周刊对当前存款利率水平进行梳理后发现,多家银行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从国有大行的情况来看,“倒挂”现象主要体现在整存整取5年期利率低于3年期存款利率。

例如,建设银行与工商银行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中,5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55%,明显低于其1.90%的3年定期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倒挂”,传统存钱模式变天了! 利率倒挂下,储户的艰难抉择!

图/招商银行App、中信银行App

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告诉张兴,一年、二年存款利率高于三年、五年,是因为这是招行推出的特色存款产品,但对于具体特色在哪里,对方并未过多解释。

不只是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中也出现了利率“倒挂”的情况。宁波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为1.85%,而3年定期存款利率最高可达2.05%;江苏银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则与3年定期存款利率持平,最高均为2.10%。

这样的情况十分罕见。张兴记得上一次出现存款利率“倒挂”还是在2022年,当年7月,工商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可以达到3.15%,5年期却只有2.75%。因此,当时张兴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3年期存款。

如今,这笔存款即将到期,可等待张兴的却只有“1字头”的利率了。目前,国有大行已经全面进入了存款利率“1时代”。工农中建交各期限整存整取挂牌利率相同,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分别为1.10%、1.20%、1.50%、1.55%,邮储银行1年期为1.13%,其他期限相同。

张兴不禁感叹:“3年前的3%你爱搭不理,2025年再存已是今非昔比了。”

存款逻辑,变了

这种罕见的利率“倒挂”现象背后,是当下存款业务的逻辑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

对于银行来说,储户的存款相当于银行的“负债”。而调整存款利息,实际上是在调整负债结构,以此来减轻银行的负担。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向记者指出,随着央行持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市场普遍预计未来利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所以,银行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并不迫切,反而更倾向于降低长期存款利率,从而减少成本负担。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进一步分析认为,央行多次下调政策利率,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但贷款需求疲软,银行缺乏长期资产配置动力,于是降低长期存款利率以控制负债成本。此外,受年初信贷投放以及春节等因素影响,银行在短期内吸引资金流入的需求较高,通过提高短期存款利率来增强竞争力。

工商银行总行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站在银行管理的角度,存款利率“倒挂”现象其实映射到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久期管理”,即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结构,使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与利率变动的敏感性相匹配。

该人士表示:“在久期管理的要求下,商业银行总行对分行在存款时间结构方面有着一定的考核指标。在未来利率下降的预期下,总体是希望客户存得更‘短’一些,减少长期存款的占比,进而降低利率风险,从而保证银行的利润。”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仍低于1.8%的警戒线。

民银研究在《2025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展望》中指出,2024年上半年,42家上市银行负债成本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6bp,但资产收益率较上年同期下降约27bp,远高于负债成本率降幅,导致净息差承压明显。

净息差是银行经营管理的“生命线”,而控制负债成本对呵护净息差至关重要。在这样的压力下,商业银行通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降低长期存款利率,增加低成本存款占比,有助于缓解净息差压力。

此外,存款利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的可能。

央行持续推进稳增长、促消费的货币政策,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核心目标,当前央行表示会“择机降准降息”,为存款利率下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政策空间。

回顾2024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经过了3轮调整,1年期LPR累计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降60个基点。LPR下降,意味着银行贷款收益降低,这倒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以减少成本。

与LPR下调对应,2024年银行挂牌利率在7月与10月经历了两轮调整。最新一轮调整后,国有六大行存款挂牌利率均跌破2%。以国有大行五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为例,其从2.0%先后降至1.8%、1.55%。

陆岷峰指出,根据当前的利率环境,在货币政策宽松持续传导的情况下,预期存款利率有可能再下调50—100个基点,他判断:“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存款利率进一步接近1%的概率在增大。”

低利率时代,存款转向理财?

存款利率“倒挂”,给储户们出了一道棘手的“难题”。

曾刚表示,对于普通人而言,存款利率“倒挂”将直接影响存款决策。较高的短期存款利率可能促使储户倾向于选择1至3年期存款。但到期后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储户需面临再投资风险。

曾刚提示:“普通人在做存款决策时需综合考虑流动性需求与未来利率走势,合理规划资金配置,避免因短期利率诱惑而忽视长期收益的平衡性。”

靠定期存款“躺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张兴不得不寻找存款的“替代”方式。最近他一直在蹲守各家银行的大额存单转让,想捡漏3%以上的大额存单,但定点抢了几次都没成功,全部“秒没”。

对于普通人来说,存款利率降低意味着存款收益将大幅度减少,如果想获取更高的资产收益,就需要对资产进行更精细的配置规划了。

存款利率下调或将进一步带动存款向理财“搬家”。2024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实现了规模大增。据证券时报统计,华夏理财、中邮理财、浦银理财和交银理财2024年规模增幅超30%,光大理财、农银理财和工银理财的规模增幅也超过了20%。

普益标准指出,存款利率跌破2%后,理财产品的相对收益优势显现,部分资金转向银行理财。但多数投资者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相对较高的产品接受程度或有限,机构仍需在风险匹配、投后管理、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

张兴最近也在犹豫,存款到期后是继续放在银行,还是选择其他的理财方式。客户经理向他推介中长期投资收益相对稳健的理财产品,种类之丰富让他眼花缭乱。

不过其中的投资风险也值得注意。张兴在社交平台上发现,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普遍呈下行趋势,有投资者晒出近期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情况,不少人出现了收益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况。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2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延续下行趋势,各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下降,短期收益跌幅尤为明显。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债券市场调整、理财机构策略调整等。

张兴感慨道:“存款储蓄几乎是唯一可以实现保本稳赚的理财方式,省心省力。其他很多更高利率的产品客户经理介绍说都是浮动收益,根本没有‘保本’这一说。不仅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也必须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了。”

本文详细剖析了银行存款利率“倒挂”这一现象,从不同银行的表现入手,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业务逻辑变化原因,包括银行的负债管理、市场利率预期等。同时,探讨了低利率时代储户面临的困境以及理财市场的新动态。在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储户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资产配置,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以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870.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