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千禾味业,深入探讨其“零添加”产品引发的争议,涵盖产品镉元素检测风波、企业商标战略、业务转型历程、资本市场表现、股权架构变动,以及其出海面临的挑战,揭示了“零添加”概念背后的产业升级困境。
在当今消费市场,产品成分备受关注。当一瓶标注着“零添加”的酱油被检测出含有重金属镉元素时,一场围绕产品成分的激烈争议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蔓延开来。
今年3月,千禾味业旗下的“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被卷入舆论的漩涡。《消费者报道》对13款“零添加”酱油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惊讶,12款酱油都被检测出含有镉元素,其中千禾的这款产品镉含量相对较高,为0.011mg/kg。这一结果瞬间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质疑。
千禾味业起源于四川眉山,曾经凭借“零添加”这一独特概念,实现了市值从百亿元到250亿元的飞跃式增长。然而,如今的它却频繁陷入信任危机之中。消费者们对“千禾0”与“零添加”之间的关系持续提出质疑。
针对这些质疑,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向媒体声明,企业使用“千禾0”商标的产品均为零添加产品。“千禾0”既是品牌商标,也是零添加产品的代表,其目的是为了清晰地区分千禾味业的零添加产品和非零添加产品。
不过,记者经过梳理发现,此次镉元素检测结果并未超出国标(GB 2762)。千禾味业解释称,镉元素源自天然原料。然而,消费者们仍然对其“零添加”宣传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零添加”这个标签,既给千禾味业带来了大量的舆论关注,也为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18年,千禾味业围绕“零添加”这一概念大做文章,先后申请注册了“千禾零加”“千禾零零”等一系列商标,试图进一步加深品牌标识。
两年后,公司似乎对现有的商标仍不满意,又陆续提交了“千禾0”“千禾0+”“0”等商标的注册申请。这些商标在陆续注册成功后,成为了公司酱油、食醋、料酒和白醋等产品上重要且常见的标识。其中,公司为“千禾0”30类方便食品商标可谓煞费苦心。该商标于2023年8月提交注册申请,经历了受理、驳回及复审等多个环节,终于在去年1月获得收文。
从添加剂商到零添加龙头
2008年,当千禾味业在四川眉山推出首款“零添加”酱油时,资本市场并未意识到这一选择可能会改写中国调味品行业的竞争格局。这家最初以焦糖色食品添加剂起家的企业,用了十来年的时间,成功实现了从产业链配套商到酱油龙头的华丽转身。
在2015年之前,千禾味业最大的业务是焦糖色,其收入占比约为50%,而调味品(酱油 + 食醋等)的占比不足40%。
2015年之后,企业逐步将业务发展重心聚焦到毛利率较高的调味品业务上。
2016年3月7日,千禾味业以每股9.19元的发行价成功登陆上交所,成为继海天之后第二家在主板上市的酱油企业。上市首年,其营收仅为7.71亿元,还不足海天同期营收的十分之一。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10月。在食品添加剂争议风波中,千禾味业凭借“零添加”标签异军突起。其股价从2022年9月30日的15.08元一路飙升至2023年5月30日的21.18元。2023年,公司也交出自上市以来最好的一份答卷,营业收入实现32.07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5.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2%和54.22%。
然而,戏剧性的是,中东资本的进退成为了其资本市场的风向标。阿布达比投资局在2023年中报时突然以437.62万股跻身十大流通股东,却在三季度末神秘退出。按当季均价18.6元计算,该机构套现超8000万元。截至3月24日收盘,千禾股价收报11.6元,市值119亿元,已较峰值蒸发超53%。
上市九年以来千禾味业的股价就像坐上过山车,实际上,千禾味业的股权架构暗藏玄机。
2024年一季度,伍超群、侄儿伍建勇、哥哥伍学明分别为千禾味业第一、二、四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40.67%、9.16%和1.1%,合计持股50.93%。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公司股价频频创出新高之际,伍超群却开始频频减持套现。有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他累计减持了数千万股,套现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6月,财务总监何天奎等三名高管集体减持不超48.41万股,此时正值公司业绩增速骤降期。这种管理层与机构投资者的撤退节奏,暴露出资本对单一概念企业的谨慎态度。
穿透股权可以发现,伍氏家族依然通过直接持股控制着公司过半的股份。企查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伍超群、侄儿伍建勇、哥哥伍学明为千禾味业第一、二、四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40.67%、9.16%和0.79%,合计持股50.62%。
零添加能否征服海外味蕾?
随着酱油存量时代的到来,行业龙头及中小调味品企业相继推出了零添加产品。千禾味业多年苦心构建的零添加护城河,如今已变成了一条能够轻易跨越的小溪。
面对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千禾味业在2024年股东大会上释放出明确的出海信号。董事长伍超群透露,公司正在重点考察拥有3亿人口的印尼市场,并试探欧美市场的消费潜力。这一计划与其产能扩张计划相呼应——投资7.96亿元的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达产后,酱油产能将跃升至82万吨,较现有规模增长156%。
在调味品企业的出海版图中,千禾味业的路径与来自佛山的海天形成了鲜明对照。海天借助港股上市搭建全球资本通道,通过“A + H”双平台融资,为全球化扩张铺路。招股书披露,海天味业已在越南、印尼设立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其2022年出口额占比不足1%,远低于同行10%以上的水平。
而千禾味业则选择产品先行,试图以零添加差异化切入海外市场。但目前,千禾2024年海外销售还面临着三重挑战:欧美市场对发酵食品的严格检测、东南亚市场的价格敏感度以及李锦记等粤企的先发优势。更现实的压力来自国内市场——随着海天“简盐”、厨邦“纯酿”等竞品的加入,零添加酱油价格战已现端倪。2024年三季度,千禾味业存货周转天数为140.83天,相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21.81天,显示渠道压力正在累积。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以目前的食品工业研发和生产技术来看,“零添加”不可能完全做到,如何界定“零添加”概念还要进一步观察。而目前很多品牌利用“零添加”概念作为产品附加值,造成产品价格虚高。
这场始于商标争议的风波,实质折射出中国调味品产业升级的深层阵痛。当零添加从技术概念演变为营销标签,企业需要在标准建设、供应链管控、消费者沟通等方面构建更坚实的护城河。未来零添加的竞争将延伸到重金属防控、原料溯源等更深维度。
本文深入剖析了千禾味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凭借“零添加”概念崛起,却因产品镉检测事件陷入信任危机,资本市场表现起伏不定,股权架构变动受关注,出海面临诸多挑战。同时指出“零添加”概念在产业升级中面临的问题,强调企业需在多方面加强建设,以应对未来更深入的竞争。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