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我国国土绿化工作展开,阐述了取得的成果、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在科学植绿、发展林草产业、助力“双碳”目标、提升城乡绿化等方面的方向和意义,鼓励人们持续推进植树造林,让美丽中国的绿色成色更足。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一场绿色变革正悄然发生。从塞罕坝那片曾经的荒原摇身一变成为郁郁葱葱的林海,创造出震撼世界的绿色奇迹;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逐渐系上了绿色围脖,为这片广袤的沙漠增添了生机与希望。再看“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犹如坚实的生态屏障正在逐步构建。同时,全国累计建成“互联网 + 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2600 余个,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人参与国土绿化的热情与努力。我国通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国土绿化工作不断踏上新的台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效,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独特的优势,也积攒了强大的后劲。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的“绿色家底”在持续增厚,但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相比,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缺林少绿”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以及森林蓄积量距离世界平均水平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森林资源不仅质量有待提高,分布也极不均衡;我国还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这些问题犹如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我们国土绿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这清晰地表明,我们仍需坚定不移地厚植林草资源,持续推动国土绿化工作,以久久为功的毅力和善作善成的决心,不断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绿色,无疑是美丽中国最鲜明的底色。科学植绿,关键在于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并重。我们要坚持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的原则,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植被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合理选择树种草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林长制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像守护珍宝一样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林草产业是极具潜力的生态富民产业。2024 年全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高达 10.17 万亿元。森林食物产量超过 2 亿吨,已然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 4666.7 万公顷,年产值超过 2 万亿元;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 4000 万公顷,年产值约 1 万亿元。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理念,充分挖掘森林“宝库”的潜力,让森林资源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使生态优势能够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植树造林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最为经济实惠的方法。据专业测算,目前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 12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居世界首位,堪称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和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我们一方面要扩大林草面积,增加林草碳库总量,提高林草资源质量,提升碳汇增量;另一方面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减少碳库损失。此外,还要积极创新林业碳汇应用场景,探索多种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途径与价值实现模式。
种下一株新苗,就是种下一份民生福祉。2024 年,我国城乡绿化美化水平持续提升。开工建设“口袋公园”6200 余个,建设城市绿道 7300 余公里,让城市居民能够真正实现“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的美好愿望;通过实施水旁、路旁、村旁、住宅旁等区域绿化,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一个个美丽乡村让人向往和眷恋。
春光无限好,植绿正当时。植树造林,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我们要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一茬接一茬地种,一代接一代地干。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中国的绿色成色一定会更加充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也将更加牢固。
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国土绿化取得的显著成果,接着指出存在的“缺林少绿”问题。基于此,依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持续推动国土绿化。然后从科学植绿、发展林草产业、助力“双碳”目标、提升城乡绿化等方面阐述具体举措和意义,最后鼓励人们持续行动,让美丽中国绿色更浓,生态根基更牢。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