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深入探讨了“AI + 职业康复”这一创新模式。详细介绍了医院通过AI赋能,帮助患者重拾生活技能、重返工作岗位的具体案例和措施,同时展望了该模式未来的优化方向。
画面中,一位患者正借助前臂智能假肢挑战攀岩。这令人震撼的一幕,正是来自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的真实写照。
当下,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日中天。“AI + 职业康复”能开辟出怎样的新路径呢?近期,华南地区首家专注职业康复的大型康复专科医院——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通过AI赋能职业康复,成功助力多名患者重新掌握生活技能,顺利重返工作岗位。医院自主研发的智能假肢以及个性化康复训练场景,让肢体伤残患者重新站了起来,甚至有患者重新回到了古筝演奏的岗位上。近5年来,该医院还为广东、湖南、江苏等国内30多地的6000多家企业、60多万职工提供了工伤预防宣传和培训服务,使得工伤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
新模式:“AI + 职业技能培训” 助力患者重拾设计梦
十年前的那场灾难,对于颈部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小红(化名)来说,犹如一场噩梦。2015年,在一次公司团建的海边活动中,小红不幸被汹涌的海浪猛烈拍击,脊髓遭受了重创。经过多地辗转求医,她最终来到了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接受针对性的治疗与康复。
起初,小红主要进行被动运动康复。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她逐渐能够坐起身来,开始艰难地练习手部动作、锻炼手部肌肉。随着时间的推移,康复方案也逐渐转变为以主动运动为主,包含力量训练、呼吸功能提升等一系列专业训练。这些精心设计的康复措施,不仅让她的身体状况有了显著改善,自理能力也大大提高。
如今,小红已经能够自如地用餐、操作电脑,甚至可以独自出门。去年11月,小红参加了省工伤康复医院举办的“人工智能(AI)训练师”培训。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中,她努力学习,掌握了数据采集与工具的使用、AIGC应用、人机交互设计与应用等前沿知识。
“在意外发生之前,我是一名平面设计师。十年来,我从未放弃过这项技能。”小红坚定地说道,“现在,我希望能够借助AI的力量,进一步精进我的设计技能。”如今,小红已经学会了用AI软件进行插画创作、动漫建模,并且开始尝试通过熟人介绍和朋友圈推广等方式销售自己的绘画作品,还小有收获。她甚至计划经营自己的网店,“我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奔跑。”
新理念:“职业康复”贯穿治疗全过程 智能假肢让患者返岗重弹古筝
通过AI赋能职业康复,小红并不是个例。“去年我们举办了首期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班,32人报名参加,我们希望通过培训,让学员们能初步掌握数据标注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他们的再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打开职场大门。”职业康复科主任卢讯文介绍道。
自2003年职业康复科成立以来,卢讯文亲眼见证了科室的发展壮大。从最初仅有3人的小规模团队,发展到如今拥有20名专业人员的强大阵容。早期的康复工具以手工制作为主,而如今,医院已根据广东的产业发展和临床患者需求,自主研发了涵盖驾驶、电工、建筑工地等多个领域的40多个模拟训练工作站。针对快递员等新兴职业,科室更是通过精细分析工作所需的躯体功能,设置了针对性的训练程序和动作要求,为受伤工人提供了重返职场的过渡平台。
事实上,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AI + 职业康复”的链条早在临床治疗阶段便已悄然启动。颅脑损伤康复科负责人何艳斌透露,医院正与多所高校合作,探索AI在意识障碍和高位脊柱损伤病人康复中的应用。借助AI技术,可以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四肢瘫痪的病人可以通过眼动或脑电等方式控制外部设备,实现基本运动功能。此外,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影像学诊断中的AI阅片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性,AI技术还能帮助医生筛选和分析药物,判断其有效性和相互作用。
何艳斌强调,医院的患者群体特殊,康复过程漫长且复杂,因此需尽早介入,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情匹配相应的康复项目。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在康复辅具领域的应用情况如何呢?
康复辅具科主任邓小倩向南都记者展示了医院开展的智能假肢适配技术。例如,邓小倩团队为患者配置的智能上肢假肢,不仅能够实现高度仿真的手部动作,还能通过脑电波进行控制,真正实现了“意念控制”。邓小倩自豪地表示,目前,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的辅具适配技术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这里,患者能够适配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辅具,包括仿生手、智能大腿假肢、智能矫形器、外骨骼下肢机器人、智能轮椅、脑机接口系统等。科室设有独立的辅具制作车间,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的康复辅具定制服务。
其中一位前臂截肢的患者在邓小倩团队设计的3D打印假肢的帮助下,重新弹奏起了古筝,并成功重返工作岗位。这款假肢借助AI技术,实现了轻量化的一体化打印,不仅具备演奏乐器的功能,还拥有独特的外观设计和造型。
此外,医院还运用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技术,为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场景。例如,下肢假肢使用者可以通过VR技术模拟各种行走环境及运动场景,从而进行假肢使用的适应性训练。与此同时,AI系统会实时监测训练过程,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反馈,智能调整训练方案,以优化康复效果。
成功装配智能假肢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不仅能独立驾驶改装私家车出行,还能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甚至参与户外活动如爬雪山、出差洽谈公务,展现了AI技术在职业康复中的巨大潜力。
新期待:AI在职业康复中完善方案 整合病人在各地的医疗信息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在建院伊始,就率先在国内开展职业康复工作的探索,推行“一站式”安全重返工作模式,工伤职工出院后总体就业率超80%,有效解决了就业困难工伤职工群体再就业的难题。
当下,“AI + 职业康复”还能有哪些优化空间呢?
卢讯文期待,在国产开源的人工智能崛起后,通过实现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本地化部署,与现有模拟训练工作站实现系统级整合。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建议,协助治疗师完成训练方案及具体训练计划的制定,便于治疗师和患者了解训练方案和康复进展。
何艳斌则希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进一步健全。她指出,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采集病人的病史、家族史、既往病史以及过敏史等多方面信息,这是一项繁琐而耗时的工作。如果AI技术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通过整合病人在全国各个医院的就医信息,检查操作就可形成一份全面、准确的病史资料,那么医生的工作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能为病人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围绕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AI + 职业康复”模式展开,介绍了该模式下帮助患者重拾生活和工作能力的成功案例,包括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智能假肢等手段。同时,还提及了医院的发展历程、康复技术的应用以及对未来“AI + 职业康复”的优化期待。该模式不仅让患者受益,也为解决工伤职工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展现了AI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巨大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