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我”系列视频爆火的现象,包括视频中历史名人等角色的表现,网友的反应,官方账号的参与,还提及了专家和媒体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探讨了科普创作和文旅宣传应注意的问题。
清晨,当你还带着些许惺忪的睡意,仿佛能听到李白那豪放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对你说着一些人生感悟;到了中午,孟郊那深沉的话语又萦绕在身边,如同午后的暖阳,给人以温暖的启迪;下午时分,宋徽宗的艺术见解或许会让你对美学有了新的认识;而到了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时,李时珍好像也在提醒着你关于养生的知识。
“你被‘老祖宗’教育了吗?”“回答我”!
在这些有趣的视频里,还有唐伯虎在线回怼“不务正业”的场景,秦始皇和唐太宗互争千古一帝的精彩对决……每个视频结尾,都会来一句“回答我!”
网友们纷纷表示:“平时对历史了解没有这么详细,现在听到他们‘本人’讲,有一种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觉。”“忍不住想看,太上头。”知识就以这样一种“粗暴”的方式入脑了。
不止是历史名人,连莎士比亚、梵高,甚至孙悟空、被武松打的虎、喜羊羊等等,都开始“回答我”。不少官方账号,像消防、警察、博物馆、文旅等,也连夜“套公式”,开始整活科普、宣传。
网友们觉得官号整活下的可都是猛料,甚至还会在评论区“优雅”互动。“回答我!!!”
对于“回答我”系列视频爆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宏超表示,这背后是微妙情感的同频共振。北京日报评,让知识“以粗暴的方式进入脑袋”,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图形式新鲜有趣,趣味科普会不会变成花式恶搞?创作者在用AI生成视频时,除了有意思的形式,还得带上对历史的敬重、对历史人物的基本了解,作品才不会轻浮、猎奇、恶趣味。
不管是“回答我”还是“质疑我”,都是可以不断探索的方式。齐鲁晚报则发文表示,文旅宣传莫止于“追梗”。“追梗式营销”确实能在短期内让一座城市搭上流量的“顺风车”,迅速走红。然而,在这热闹的表象之下,也需要冷静思考。线上“流量”到线下“留量”的转化率究竟有多少?若想实现文旅项目的长久繁荣,就必须从“追梗”转向“练功”,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回答我”系列内容借AI让历史生动鲜活,让科普通俗易懂,但创作也需严守边界,莫让创新沦为恶趣味,更不能让文旅宣传止于“追梗”。
你刷到过“回答我”热梗吗?对此你怎么看?快来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本文介绍了“回答我”系列视频爆火的现象,包含历史名人及各类角色在视频中的表现、网友和官方账号的反应,同时阐述了专家和媒体的看法,强调科普创作要尊重历史,文旅宣传不能只追梗,应构建长效机制。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