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展开,介绍了查处违法行为的数量、智慧监管的应用场景和成效,以及生态环境部门在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的举措。
近日,一场关于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的新闻发布会吸引了众多目光。在会上,相关信息披露,2024 年北京市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成果显著,全市共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高达 1.23 万起。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秉持着刚柔并济的原则。对于那些主观恶意大或者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绝不手软;而对于那些未造成危害后果并且及时改正的轻微违法行为,则依法不予处罚。这样的执法方式旨在引导企业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据统计,去年全市办理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的案件多达 637 起。
下面为大家讲述一个执法过程中的典型故事。“这家重点排污单位的在线数据存在异常,今早 9 点至 10 点企业废气排口的数值出现了零值。”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的执法队员在开展日常非现场巡查工作时,通过自动监控监管平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线索。执法队员并没有掉以轻心,他们迅速结合其他监测手段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治污设施没有正常运行,极有可能存在废气直排环境的情况。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执法队员第一时间启动了现场核查程序,马不停蹄地前往企业进行深入调查。
这一事件其实只是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智慧监管应用的一个小小缩影。如今,智慧监管正逐渐成为生态环境精准执法的新引擎。
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以综合执法平台为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多种科技手段的融合。热点网格、物联感知、油气在线监控、机动车尾气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纷纷被运用到执法工作中。通过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能够及时掌握污染源排放情况以及区域环境动态信息,从而精准锁定排污异常的污染源。当执法人员到达现场时,他们能够“直奔问题”,实现“数据巡查 – 综合分析 – 证据固定”的全流程非现场执法。智慧监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执法效率和水平。在 2024 年,全市固定源非现场检查占比接近 50%,而且非现场执法发现问题的查实率达到了 72%。这意味着,即使执法人员未到现场,大部分通过非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都是准确无误的。这种执法模式既让违法企业无机可乘,又能让守法企业安心经营。
除了严格执法和运用智慧监管,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还坚持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积极推行“执法 + 服务”的理念。他们致力于为守法企业的发展提质增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在监管过程中,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通过依法实施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给予企业适度的容错改正空间。2024 年,修订完善了《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不予处罚事项清单》,进一步明确了 47 类不予处罚情形。对于未造成危害后果并及时改正的轻微违法情形,不仅依法不予处罚,还会通过说服教育、提示告诫、指导约谈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督促当事人提升法律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
本文介绍了 2024 年北京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情况,包括查处违法行为数量、智慧监管应用及成效,还阐述了生态环境部门推行“执法 + 服务”助力营商环境优化的举措,体现了执法的严格性与灵活性。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