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报》网站刊文指出中国通过产业投资和技术创新提振经济,“中国制造”不仅有价格优势,品质也越来越高。详细阐述了中国企业在多个领域对德国同行形成竞争,还分析了中国企业成功的原因以及中国产业政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新华社法兰克福3月24日消息,德国《商报》网站近期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借助产业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力量,有力地提振了自身经济。如今,“中国制造”不仅具备显著的价格优势,而且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以下是文章的详细摘要。
在过去,中国企业生产的诸如家用电器、服装、消费电子等产品,凭借明显的价格优势,让德国消费者和企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曾经以价格取胜的中国企业,如今已然成为德国同行们强劲的竞争对手。
德国工业联合会中国代表埃莉萨·赫尔哈格尔表示,德国工业的三大主要行业,即汽车、机械工程和电气工业,正面临着来自中国的更为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态势的加剧,让德国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中国区总经理克劳迪娅·巴尔科夫斯基明确指出,“中国制造”的品质正在日益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了全球机械制造业的最大出口国。这一成就的取得,无疑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
巴尔科夫斯基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企业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原材料和中间品的成本优势、国内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庞大内需所带来的规模效应,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4/2025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有55%的受访德企表示,在他们所在的行业内,中国企业已经是或者将在五年内成为创新领导者。这充分表明,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德国企业的高度认可。
中国企业在产业发展和创新水平上的不断提升,离不开中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赫尔哈格尔认为,中国在实施自身产业政策目标时,参考了德国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化的经验。与德国相比,中国实施这些政策的力度更强,效果也更加显著。
从产出方面来看,中国与德国的工业出口模式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中国重点发展的领域与德国的优势产业有所重叠,而且中国的发展步伐一直在持续加快。这使得德国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关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中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中国还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积极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获得资金和配套服务的支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回顾过去,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德国的技术与发展结构。而如今,中国正以缩小技术差距、争取领先为目标,不断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
本文围绕德国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展开,介绍了“中国制造”在价格、品质、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中国企业成功的原因以及产业政策的推动作用。展现了中国从借鉴德国经验到快速发展并对德国工业形成竞争挑战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