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全国人大代表马化彬两会归来后的行动,详细介绍了其所在合作社的智慧大棚项目,以及当地“智慧乡村”工作站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具体实践、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提及了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马化彬,身兼菏泽市定陶区天中街道南城社区党委书记、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两职。两会结束回到家中,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急切地去查看合作社新项目——智慧大棚的建设进展。
马化彬热情地介绍道:“AI智慧大棚可厉害啦!它能够精准采集生产环境、风险控制、成本投入等多方面的数据,经过自动化分析后,生成菌菇种植的最优方案,为后续生产提供精准科学的科技数据支撑。”作为“智慧乡村”工作站带来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未来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在他们的合作社转化落地,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两会上,“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马化彬感触颇深。他表示:“我们作为政策第一批接触人,也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必须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好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把两会精神悟透讲好、贯彻好。”马化彬认为,新质生产力并非只是工业领域的问题,农业同样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拿我们定陶来说,成立了10个‘智慧乡村’工作站,其中8个都是围绕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而设立的。”
马化彬所在的茗嘉兴菌菜轮作“智慧乡村”工作站便是其中之一。记者了解到,茗嘉兴农业合作社于2015年初注册成立,主要生产黑皮鸡枞菌、羊肚菌。该合作社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成立了茗嘉兴菌菜轮作“智慧乡村”工作站。工作站立足于提升全区食用菌产业,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完成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让原本纯市场导向的特色产业有了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同时,立足于发挥人才优势,完成了与省农科院、菏泽学院等高校院所的对接,引进了万鲁长等专家团队,将科研融入生产实践,把论文写在了定陶的大地上。
依托“智慧乡村”工作站,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落地带来了产能和效益的双提升。在棒菌包自动化生产车间,机械臂灵活操作,传送带有序运转,自动升降机高效工作。进行科技改造提升之前,车间每天产量是2万包,需要70个人来操作;而现在,只需要4个人,日生产就能达到6万包。马化彬介绍说,自动化智能技术的引进,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减少了人员进出的流动,避免了杂菌的带入,改善了食用菌的生存环境和品质。
除此之外,“智慧乡村”工作站还引进了“菌菜轮作”种植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当被问到该模式的收成如何时,种植户陈海兴奋地分享道:“往年夏季就开始休棚,今年我种了一茬草菇,亩产量8000到10000斤,能多收入4万元左右。”马化彬介绍,利用每年6 – 8月份蔬菜大棚休棚期,种植1 – 2茬草菇,亩产草菇能达到8000公斤,这一模式预计可在全区8万亩左右蔬菜大棚推广。
如今,茗嘉兴菌菜轮作“智慧乡村”工作站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综合性发展载体,先后申报研发专利3个,转化科技成果2个。在定陶,围绕着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转化的智慧乡村工作站还有不少,像早春西瓜产业智慧乡村工作站、黄粉虫产业智慧乡村工作站、小麦玉米智慧乡村工作站等。通过这些工作站,省内一些院校的农业科研成果可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合作社进行成果落地,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同样,如果企业和合作社有农业科技的需求,也可以及时求助专家院校,实现了双赢。
“着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我们要走在政策的前沿,也要考虑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随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推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已经成为马化彬现在思考的问题。他总结道:“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尤其是第三产业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落地,可以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实现经济收入的提高。”
本文通过全国人大代表马化彬的视角,展现了定陶区“智慧乡村”工作站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积极实践和显著成效,包括智慧大棚、自动化生产、菌菜轮作等模式带来的产能与效益提升,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待解决的问题,强调未来需在第三产业方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