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科技圈中OpenAI与微软之间类似“离婚大戏”的事件。回顾了双方从2019年甜蜜合作到后续因各种问题关系逐渐恶化,最终走向“有限竞争”的过程,并分析了这场“离婚”对全球AI产业格局的影响以及给普通用户带来的变化。
在2025年3月,科技圈宛如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离婚大戏”。
OpenAI高调宣布与云计算公司CoreWeave签订了一份价值119亿美元的五年期算力合同,并且还成为了其股东。这一系列举动,在外界看来,无疑是OpenAI正式开启了“去微软化”的进程。而就在同一天,微软也发布了自研大模型MAI的最新进展。至此,这场持续了六年之久的“科技联姻”,正加速朝着终点奔去。
一、甜蜜期:130亿美元换来的“独家宠爱”
时间回溯到2019年,微软以10亿美元注资OpenAI。表面上看,这像是一场普通的风险投资,但实际上背后暗藏着更深层次的玄机。根据协议规定,微软成为了OpenAI的独家云供应商和商业化合作伙伴,而OpenAI则将模型训练迁移至Azure平台。这种别具一格的“资源置换”式投资,让微软仅仅花费了130亿美元,就获得了49%的股权以及75%的利润分成权,不得不说这堪称硅谷最成功的一次押注。
ChatGPT的火爆让微软市值成功突破3万亿美元,然而这种蜜月般的美好时光在2023年却突然戛然而止。管理层动荡不安、商业化理念存在严重分歧、算力需求急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纷纷浮出水面。当OpenAI董事会解雇奥尔特曼时,微软CEO纳德拉竟然毫不知情,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微软董事会要求调整AI战略,不再完全依赖OpenAI。
二、博弈升级:算力战争与人才争夺
2024年成为了双方关系的关键转折点。OpenAI宣布完成了66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中包括中东主权基金和软银,而微软仅仅象征性地出资了5亿美元。奥尔特曼开始绕过微软直接推销服务,并且强调企业能够获得“定制化AI产品”。这种“反叛”的姿态彻底激怒了微软,微软迅速启动了“替代计划”。
微软先是通过技术授权协议收编了AI公司Inflection,将其创始人苏莱曼纳入麾下,并成立了Microsoft AI部门。要知道,苏莱曼曾是DeepMind联合创始人,在AI领域的资历远远超过奥尔特曼。随后,微软宣布自研大模型MAI,试图替代OpenAI的o1和o3 – mini模型。更值得关注的是,微软开始测试马斯克xAI、Meta开源模型等第三方技术,致力于构建多元化AI生态。
三、AGI定义权:撕开科技理想主义的遮羞布
双方矛盾的核心焦点,在于对AGI(通用人工智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奥尔特曼始终坚持技术理想主义,认为AGI是“人类级智能”的重要里程碑;而微软则在内部文件中明确表示,当AI系统创造1000亿美元利润时即视为实现AGI。这种“商业定义”无情地撕开了科技巨头的真实面目——所谓的技术突破,不过是资本游戏的一枚筹码罢了。
这种分歧在2025年进一步激化。微软股价跌破3万亿美元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担忧,其800亿美元AI投资计划也被质疑回报周期过长。与此同时,OpenAI联合软银、甲骨文启动了“星际之门”千亿美元投资计划,微软不仅拒绝参与,还终止了多份云计算合同。双方的关系从最初的“独家合作”彻底变为“有限竞争”,曾经的合作关系名存实亡。
四、未来走向:分道扬镳后的AI新格局
这场“离婚”必将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
1. 算力市场洗牌:CoreWeave获得OpenAI百亿订单后,估值飙升至350亿美元,这无疑对微软Azure和亚马逊AWS的主导地位发起了挑战。
2. 技术路线分化:微软转向“商业价值优先”的MAI,而OpenAI则坚持“技术激进主义”,双方在模型开源、应用场景等领域将展开直接的竞争。
3. 地缘政治博弈:中东资本和亚洲科技公司(如甲骨文)深度介入AI竞赛,有可能打破硅谷长期以来的垄断格局。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场纷争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或许是:未来使用的AI产品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可能面临数据隐私、模型偏见等新的挑战。而科技巨头们的“分手戏码”,本质上就是万亿美元AI市场蛋糕的重新切割。
当理想主义遭遇商业现实,分道扬镳或许是必然的结局,但这也将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活力。毕竟,在AI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赛道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博弈。
本文围绕OpenAI与微软的“离婚大戏”展开,详细阐述了双方从合作到决裂的过程,包括甜蜜期、博弈升级、对AGI定义权的分歧等阶段,还分析了这场纷争对AI产业格局的影响以及给普通用户带来的变化,指出在AI领域,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碰撞导致分道扬镳,但也会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