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背景下,韩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的新动态。详细阐述了双方在贸易、产业、区域合作、人文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情况及成果,展现了中韩经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西安市,坐落着三星电子闪存芯片工厂,这是中韩产业合作的一个典型象征(视觉中国)。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以及地缘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韩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积极推进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当下,半导体、新能源等核心产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供应链的波动性也在不断上升。在这样的挑战面前,韩国急需与中国——其最大的贸易伙伴,进行更深度的协同合作。通过这种合作,韩国可以巩固自身的产业优势,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相关数据显示,在2024年,韩国对华贸易额大幅升至2.33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使得韩国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不仅体现了中韩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化,更反映出双方产业链已经深度融合的现实状况。在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等多个重要领域,韩国对华出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中国市场稳定的需求,也为韩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韩国在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和电子制造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而中国则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完善的制造体系。这种天然的互补性,促使两国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形成了高度协同的合作关系。中韩供应链合作,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韩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公司SK On在中国江苏省盐城市投资建设的动力电池工厂,已成为其全球布局中规模最大的单一工厂。同时,该工厂也是其全球投资项目中产能发挥最快、营收增效最佳、生产经营最稳、投资回报最高的项目。
中韩之间深度互嵌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在半导体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韩国科技巨头三星电子花费了大约10年时间,分两期在中国西安建设闪存芯片(NAND)工厂。该工厂产量最高可达每月25万片晶圆,是全球单个产能最高的NAND工厂,约占三星电子NAND总产量的40%,对该公司的全球供应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和长期产品竞争力,三星公司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引进新设备,对目前的工艺进行升级,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建立一条每月产能为2000片至5000片晶圆的生产线。
从省级区划来看,江苏成为了韩国在华最大的贸易投资地区。目前,韩国的三星电子、SK海力士、起亚汽车、LG新能源等众多知名企业均落户江苏。中韩盐城产业园更是吸引了近400家韩资企业入驻,成为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典范区域。
中国持续扩大的消费市场,也成为支持韩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因素。例如,2024年韩国化妆品出口额达102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其中,对华出口额达25亿美元,占比最多。韩国妆企纷纷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力度。韩国化妆品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计划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在今年推出更多本土化产品和定制化服务,并加强数字化营销和全渠道布局,以提高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成为韩国企业投资开发的重点领域。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瞄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4年12月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北汽投资签署增资协议,以对等比例共同出资10.95亿美元,助推北京现代全面向智电产品转型。韩国企业越是充分融入中国市场,就越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动能,这已成为韩国经济界人士的共识。
区域合作框架的深化,为中韩经贸关系和供应链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以来,区域内关税壁垒逐步降低,经贸往来更加顺畅。韩国出口企业借助RCEP红利,持续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规模。今年1月,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在首尔举行,双方就跨境服务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以及负面清单市场准入等议题开展深入讨论,取得了积极进展。中韩自贸协定的进一步推进,有望促进双方在高端制造、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化合作。
人文交流的恢复,也为中韩经济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助力。自2024年11月中国对韩国公民实施短期免签政策以来,中韩人员往来大幅增加,为两国商贸、投资、文化交流创造了更便利的环境。据上海海关统计,2024年12月,上海浦东机场口岸进出境韩国籍旅客超13万人次。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两国人文交流升温,也为未来经贸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
面对全球经济的多重不确定性,深化对华合作已不再是韩国的一个选择,而是关乎其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必答题。正如一位韩国经济官员所言:“韩中经贸关系的厚度,决定了韩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高度。”在这种战略认知下,韩国正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两国合作向数字化转型、绿色经济、健康医疗等未来产业纵深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下,韩国积极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情况。双方在贸易、产业、区域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中韩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这种合作不仅为韩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也有助于韩国应对全球经济挑战,提升产业竞争力。未来,两国有望在更多领域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