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和成果,包括打造“城市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推动全民低碳的“碳惠天府”平台建设以及构筑天府绿道体系等,展现了成都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努力,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
在一个春日的清晨,柔和的第一缕阳光缓缓穿透薄雾,洒在了四川省的成都天府绿道上。此时,这里迎来了第一批前来晨练的市民。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绿道之上,有的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跑步,有的骑着自行车悠然前行,还有的则惬意地散着步,尽情享受着绿道上清新宜人的空气和宁静祥和的氛围。绿道的两旁,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与肆意生长、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美丽自然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步伐。在这一过程中,成都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实践,致力于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努力让优良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
打造“城市绿心”
“这座山我已经爬过不下5次啦,每次来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次,我是专门来看日出的。”日前,刚从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观景平台上走下来的成都市民周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如今,像周先生这样来到龙泉山看森林、观日出的人越来越多,这已然成为成都市民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图为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
在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成都市以林长制为重要抓手,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大力实施“五绿润城”生态示范工程,不断加大对森林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近年来,该市着重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绿肺”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城市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森林建设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对提升生态质量、优化人居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实验师蒋珂认真地说道。
作为成都“城市绿心”的核心项目,近年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累计实施增绿增景28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从54%稳步提升至59.5%,年均固定二氧化碳121.8万吨、释放氧气88.9万吨。如今,它已然成为市民们家门口的“天然氧吧”,让市民们在城市中就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与健康。
与打造“城市绿心”同步推进的,是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的显著提升。
“在过去700多天的时间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已陆续新增了200多种动物记录。”蒋珂介绍道。此前,他们已经在该公园发现了豹猫、中国豪猪、黑颈鸊鹈等多种野生动物,这也是近年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首次发现这些物种。这充分表明,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
迄今为止,成都拥有高等野生植物3139种,其中珙桐、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对象。同时,成都还有753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29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彰显了成都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
推动全民低碳
步行1000步得1分,乘一次地铁得4分,参加低碳公益活动得10分……注册“碳惠天府”平台仅半年多时间,成都市民黄小丸就已累积了4176分的“碳积分”。
“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打卡等低碳场景都已纳入‘碳惠天府’的积分激励活动中。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减少碳排放,所获积分又可换取我们需要的东西,一举两得。”黄小丸开心地说道。
一直以来,成都市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已累计开发清洁能源替代、节能改造、造林管护等减排项目125个。2020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引导市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公园城市的题中之义。”“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运营总监文武坚定地说,“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着力引导餐饮、商超、旅游景区等构建低碳消费场景,维护公园城市的良好生态。”
成都“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自上线以来,不到4年时间就已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宣传活动200余场,建设线上低碳场景和认证线下低碳消费场景107个,实现成都市民日常衣食住行全方位覆盖。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00万,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
“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出更多线上、线下碳积分场景,力争让低碳场景更加多元、覆盖范围更广,让市民获取碳积分的途径更加丰富,不断夯实全民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文武充满信心地表示。
构筑天府绿道
“作为公园城市、千园之城,成都不仅追求公园的数量,更致力于消除城市空间的界限,让整座城市仿佛一座大公园,为市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态体验。”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副局长谢玉常说道。
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市规划并建设了长达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这一庞大的体系不仅串联了绿地、水系、森林、湖泊、河流以及乡村田园,更融入了文体旅商农等多种功能,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休憩与娱乐空间。
目前,成都市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6500余公里,并配套植入了3500余个文旅体及科技设施,绿道服务的覆盖率高达95.88%。其中,环城生态区是成都市的超级“绿环”,其100公里的一级绿道已全线贯通,绿道旁已建成了18个特色园和54个林盘景区,展现了“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的美丽景象,让市民在城市中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市围绕城市公园建设制定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技术指引”的三级规划体系,并编制了包括《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2018—2035)》在内的11部专项规划,发布了33项技术指引,涵盖了公园社区人居环境营建、公园(绿道)场景营造以及业态融合等多个方面。这些规划和指引为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有力的保障。
成都市还持续推进生态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公园城市的舒适度、便捷度、参与度以及美誉度。在成都市“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建设活动中,当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公园景观,如“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故事”,成功建成了天府艺术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修复,到“碳惠天府”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再到覆盖全域的6500公里天府绿道网络,成都构筑了一个“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宜居环境。
“未来,成都将继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不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优美的城市形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图景。”谢玉常充满期待地说。
本文详细介绍了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过程中的多方面举措和成果。通过打造“城市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推动“碳惠天府”平台建设,引导全民参与低碳行动;构筑天府绿道体系,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体验和休闲空间。未来,成都将持续秉持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