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颍上县第七中学(第十六小学)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将传统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的创新举措。详细描述了武术操活动现场的壮观场景,介绍了武术操的特点、学校的相关安排以及学生参与后的收获,还提及了当地未来在校园推广武术文化的规划。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始终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双减”政策大力推行的当下,近年来,颍上县第七中学(第十六小学)积极响应,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将传统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
当我们通过航拍镜头俯瞰“武术操”大课间活动现场时,那壮观的场景令人心潮澎湃。
“叮铃铃”,清脆的大课间铃声准时敲响,三千余名学生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迅速列队集结。此时,激昂雄壮的武术操音乐响起,仿佛是出征的号角。学生们瞬间化身为一个个小小的“武林高手”,身姿挺拔地跨立着。他们时而气沉丹田,仿佛在凝聚着无尽的力量;时而吼声震天,那响亮的声音充满了自信与豪情。弓步冲拳时,他们的动作迅猛有力,仿佛要将前方的困难一一击碎;侧身踢腿时,身姿矫健,如同灵动的飞燕;转身劈掌时,刚劲利落,尽显中华武术的风采。一招一式整齐划一、刚劲有力,充分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将中国传统武术的恢宏气势演绎得淋漓尽致。
武术操,是一种将武术的基本动作与课间操的韵律巧妙结合的新型体操形式。它既保留了武术刚劲有力、形神兼备的特点,又融入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奏与编排。自2024年起,学校积极响应“体教融合”政策,不仅将大课间时长延长至30分钟,还精心引入了这套近5分钟的《英雄少年》武术操。学生们每日坚持练习,每一次以“抱拳礼”开始,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彰显着武德教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确保武术操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学校特意邀请了专业武术教练进行动作编排。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如马步的沉稳、弓步的扎实、踢腿的舒展和挥拳的力度,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同时,学校还严格规定教师不得占用课间时间,切实保障学生每日的运动时长。如今,武术操已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学生们纷纷反馈,自从学习武术操后,身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自信心和责任感也得到了明显增强。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武术的博大精深,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也在共同的训练中得到了增强。
从曾经的传统广播操到如今的武术新风尚,颍上县第七中学(第十六小学)的课间活动已然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生动缩影。展望未来,当地将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武术所特有的文化与教育功能,把中华武术作为立德树人、强健体魄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将更多武术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教育教学之中。通过扩大武术在年轻一代中的接触面,让青少年在武术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中华武术文化在校园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以文化人,以武养德,滋养少年心。如今,校园里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互相切磋拳法的场景。青春与武术相遇,活力与文化共舞,传统文化正以青春的姿态书写着新的传承篇章……
本文介绍了颍上县第七中学(第十六小学)将传统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的创新做法。详细描述了武术操活动现场,阐述了武术操特点、学校安排及学生收获,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还提及未来推广武术文化的规划,强调了中华武术文化在校园传承的重要意义和美好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