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雄英的核雕艺术人生。从他自幼对书画雕刻的热爱,到投身部队积累技艺,再到全心投入核雕研究、创办工作室和艺术馆,获得众多荣誉并积极推动核雕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他在核雕领域的坚持、创新与担当。
在核雕的奇妙世界里,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从初执刻刀的青涩少年,一路成长为深耕核雕艺术的非遗传承人,在小小的核子之上,雕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他,就是朱氏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雄英。2021年3月,“朱氏核雕传统技艺”荣耀入选第六批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心初启 核雕萌芽
朱雄英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在家人的熏陶下,他对书画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2年,年少的他用榛子核雕刻出一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这一作品如同开启宝藏的钥匙,为他叩开了核雕艺术的神秘大门。
后来,朱雄英投身部队服役。部队生活不仅磨炼了他坚毅的意志,还让他接触到了羊角雕刻工艺。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多元的雕刻技法,也让核雕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即便部队生活忙碌不堪,他也从未放下对雕刻的热爱。他将“八小时之内谋生存,八小时之外谋发展”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白天为了生活努力拼搏,夜晚则沉浸在核雕的世界里。在那简陋的工作台上,他手持刻刀,用心雕琢着心中的艺术图景。
深耕技艺 破茧而出
2012年,朱雄英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全心投入核雕艺术的研究与恢复工作。他一头扎进核雕的海洋,无数个日夜,他都在反复摸索、不断尝试。没有专业的指导,他就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琢磨;遇到技术瓶颈,他便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去突破。为了精准呈现核雕作品的神韵,他对人物神情进行深入研究。他从网上搜索大量图片进行分析,还对着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五官表情,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2014年,朱雄英创办了一心居核雕艺术工作室。在这里,他不仅专注于核雕创作,还肩负起培养核雕艺人的重任,将技艺传承的火种播撒开来。工作室里,一排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核雕书籍和精美的作品,工作台见证着一师一徒专注投入的身影。城市的喧嚣被隔绝在门外,只留下刻刀与核材轻轻对话的声音。
2015年,应须吟笙纪念馆之邀,朱雄英结识了全国百余位核雕名家。七日的交流学习,让他收获颇丰。此后,他将当地前人的核雕技法与中国书画艺术巧妙结合,总结出“以刀代笔,以形写意”的独特雕刻方式。在他的手中,无论是常见的橄榄核、桃核,还是直径仅5毫米的樱桃核,都能化身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人物的肌肉纹理、眼神神态,在盈寸之间都栩栩如生,仿佛被赋予了灵魂。
荣誉加身 传承致远
朱雄英的核雕之路,不仅是一场艺术探索之旅,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2016年,他代表枣庄市参加省文博会,将核雕艺术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2017年7月,他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木雕、核雕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同年荣获枣庄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8年,他创办了润承核木雕艺术馆,同年5月代表枣庄核雕传承人在山东非遗大讲堂授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使命。
2023年,他的核雕事业迎来了新的高峰:入选枣庄市非遗工坊,受聘为枣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民间艺术传承工作室指导教师。此外,他还积极配合枣庄外事办、文化馆,接待阿根廷、吉尔吉斯斯坦、韩国等国外友人,让核雕艺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今,他的核雕作品既有刀工细腻的韵味,又融入了枣庄本土文化特色,无论是“南工”的精致,还是创新的“本土精工”,都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以梦为核 永不止步
“核雕是一门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方寸之间,彰显本性。”朱雄英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从最初在淘宝开设“一心居”店铺维持生计,到如今培养数名核雕艺人,还免费向残疾朋友传授技术,他始终将传承核雕技艺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满怀憧憬地希望开发具有枣庄特色的核雕旅游文化产品,让本土文化通过核雕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回首过往,从最初拿起榛子核雕刻佛像,到成为备受尊敬的非遗传承人;从部队里那个热爱雕刻的青年,到创办艺术馆、培养新人,朱雄英的每一步都坚定地踏在核雕艺术的传承之路上。他用刻刀诠释着自己的思想,以核材承载着文化的厚重,在一刀一核之间,雕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艺术世界。而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了心中那份炽热的核雕梦,他仍将砥砺前行,以匠心坚守初心,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朱氏核雕非遗传承人朱雄英的艺术人生。他自幼对雕刻感兴趣,在部队积累技法后全心投入核雕研究。他创办工作室和艺术馆,与名家交流总结出独特雕刻方式,获得诸多荣誉并积极传承核雕技艺。他将传承视为己任,希望开发特色核雕产品,未来也将继续为核雕事业努力,让古老技艺焕发光彩。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