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一热门话题展开,讲述了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分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分享的关于此问题的思路和人类未来三种可能的走向,最后还提到了现场嘉宾的热烈讨论。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一话题也随之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深入的讨论。在3月26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在AI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分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就这一热点话题分享了他独特的思路。
朱旭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在此次研讨中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讨论,本质上是人类在两种价值观层面的探讨,即现实主义和科幻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朱旭峰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未来走向。
第一种情况,地球未来或许会发展成一个全是机器人的世界,“人已经被杀掉”。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地球的文明形态将发生彻底的转变,从人类文明转变为机器人文明。届时,地球上的一切规则、文化和社会结构都将围绕机器人重新构建。
第二种情况,人类不会轻易向人工智能的威胁低头。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危机,人类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来改造自身。传统的自然进化模式将被打破,生命伦理的限制也有可能被突破。举例来说,人类可能会将手臂改造成具有强大功能的机器手臂,借助基因工程开发大脑至90%的潜能,利用脑机接口技术让人类自身拥有和机器一样强大的能力,以此来应对生存危机,继续在地球上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种情况,有部分人会选择另辟蹊径,逃离地球,向星际文明迈进。马斯克布局火星的行动,就是对新人类文明的一种积极探索。这些人希望在宇宙的其他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朱旭峰发言结束后,现场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一位嘉宾当场反问道:“人工智能难道追不到火星吗?”这个幽默的反问让在场观众忍俊不禁,也为这场严肃的讨论增添了一丝轻松的氛围。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分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旭峰针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问题,提出人类未来三种可能走向,包括地球变为机器人文明、人类改造自身应对危机、部分人逃离地球探索星际文明,最后还提及现场嘉宾的有趣互动,引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关系的深入思考。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