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您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深入了解侗寨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鼓楼,探寻其独特的建筑技艺、背后蕴含的侗族文化,感受这一古老建筑的魅力与生机。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肇兴侗寨。它始建于北宋时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当您踏入这座寨子,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五座飞檐重阁的雄伟鼓楼。这些鼓楼可不简单,它们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典范,更是侗族人生活智慧的生动体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侗寨最标志性建筑——鼓楼的神秘面纱。
对于侗族人而言,鼓楼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常说:“看到鼓楼,就看到了家乡。”在肇兴侗寨那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之间,五座高大的鼓楼拔地而起,显得格外醒目,宛如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守护着这片土地。要是把依河而建的寨子想象成一条正在前行的大船,那么这五座鼓楼正好分布在船头、船篷、船舱、船帆、船尾的位置,仿佛在引领着寨子不断向前。
值得一提的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那些负责建造这些木构建筑的师傅,更是被尊称为“掌墨师”,他们是侗族建筑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今年57岁的陆德怀就是一位资深的掌墨师。在设计鼓楼时,他只需仔细测量地基,随后仅凭借一个墨斗盒、一把测量尺、一把细竹刀,就能在木料上精准地标注出梁、柱、椽、枋、板等各种结构部件。他向我们透露,修建一座这样的鼓楼,需要用到一万多个木构件,但神奇的是,不用一颗铁钉,甚至连木楔都不用,全靠榫卯咬合衔接。这样搭建出来的鼓楼,不仅严丝合缝,而且坚固无比,历经岁月的洗礼,也不会倾斜、腐朽。
当傍晚的余晖洒在寨子里,鼓楼内便会热闹起来。歌队齐聚于此,唱响悠扬的侗族大歌。那如“布谷催春”般的天籁之音,在鼓楼内久久盘旋,余音绕梁,引得天南海北的游客纷纷驻足倾听。游客们纷纷表示,若想了解侗族文化,一定要来鼓楼,在长凳上静静地坐一坐,因为这里是最能感受侗族文化精髓的地方。如今,仅仅是肇兴侗寨所属的贵州黎平县,就分布着各类鼓楼429座。多年来,它们备受呵护,修缮如初,宛如星辰般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承载着悠悠古韵,焕发出勃勃生机。
贵州省肇兴侗寨的鼓楼,阐述了其在侗寨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布局,讲述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以及掌墨师的高超技艺,还描绘了鼓楼内唱响侗族大歌的场景,展现了鼓楼承载的侗族文化。众多鼓楼历经岁月依然焕发生机,体现了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