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部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综合学术集刊《中医药文化研究》在四川成都举行创刊发布会,介绍了该刊物的创刊背景、选择落地四川的原因、刊物内容,还提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创新融合以及从娃娃抓起的传承举措。
3月23日,一场备受瞩目的创刊发布会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发展促进会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中医药文化研究》正式亮相。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陈士林等出席了此次意义非凡的会议。
在现场,融合中医药元素的蜀绣以及四川道明竹编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工艺的美妙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部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综合学术集刊《中医药文化研究》从四川这片充满中医药底蕴的土地上走出。它于2024年12月在四川正式创刊,这一重要事件标志着一个新兴的中医药文化高地建设项目和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高端学术平台顺利启动。
那么,该刊物为何选择落地四川呢?在发布会现场,张伯礼院士盛赞四川“中医药发展环境好”。《中医药文化研究》主编毛嘉陵也介绍说:“四川是中国中医药的重要区域,历代名医辈出,川派中医影响杏林两千多年。”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智库的美誉,近年来,四川更是率先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推进,坚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编纂,正是对四川中医药文化精髓的深度挖掘,也是对中医药理论现代化国际化的积极探索。
据发布会介绍,《中医药文化研究》每年出版两辑,设置了事业发展、医学哲学、医史文博、名家流派、教育传承、新闻传播、养生科普、产业经管等主要栏目。其内容广泛,涉及中医药发展宏观与热点问题,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历史,古今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学术传承、中医药传播,医疗康养等学术新发现新成果。毛嘉陵表示:“本刊的创办,填补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智库领域一体化综合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建设的空白。”
现场还陈列着学生们制作的中草药香囊等作品,让人感受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学术理论和思想,更在于与流行文化的创新融合。在发布会现场,阵阵药香飘荡,会场入口陈列着多个展区,有以中药材为创作原型的卡通手办,还有将中草药植物花朵展现在织物上的蜀绣,以及用中药为原料的女性健康饮品、火锅底料、泡菜,甚至还有宠物粮。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发展服务处的李波莉告诉记者:“中医药可以同很多文化融合起来,用更生动的形式让大家感受中医药魅力。像四川道明竹编,我们让它和香薰精油搭配;四川道地药材原创IP的盲盒,就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以及女性健康系列、低因咖啡系列等药食同源领域的创新成果。”近年来,他们不仅在加大中医药“药食同源”领域的研发,更融合当下流行趋势,开设“中医药周边”,搭建让更多人都喜欢的中医药文化。
以四川道地药材麦冬、白及、丹参、附子、姜黄为原型的盲盒手办十分吸睛。
除了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在“从娃娃抓起”。在成都市锦里小学和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展台前方,陈列着孩子们制作的中草药贴画、香囊、团扇等。通过文化教育的沁润,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中华文明瑰宝。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张华介绍道:“我们从2020年起,就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将中药材种植、成品制作加工等纳入学生劳动课程进行实践,如体验制作三国时期著名的‘荀令十里香’香囊、中药枕、中药锤等。”
本文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研究》在四川成都创刊的情况,阐述了其落地四川的原因和刊物内容,同时展示了中医药文化在与流行文化融合及从娃娃抓起传承方面的举措,体现了四川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