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史话〉:揭开粮食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神秘面纱 探秘粮食背后:读懂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

本文围绕史军所著的《粮食史话》展开,探讨了中国人对土地和粮食热爱的原因,阐述了粮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当代农业科技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还分享了写作过程中了解到的有趣知识。

在粮食文化的研究领域,有一位值得关注的作者——史军。

〈粮食史话〉:揭开粮食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神秘面纱 探秘粮食背后:读懂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

他所著的《粮食史话》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自这本书问世以来,不少朋友都向史军抛出过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撰写一本关于粮食的书呢?其实,史军心中也有一个亟待探寻的答案,那就是:为何咱们中国人对土地和粮食有着超乎其他事物的深厚热爱?

一个文明能否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量的获取手段和获取效率。无论是农业时代,还是工业时代,以食物生产和食品加工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能量获取主要有两个关键环节,即“种得出”和“吃得下”。“种得出”,指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尽可能地生产出足量的可食用农作物,这一点相对容易理解。而“吃得下”,却让很多久居现代社会的人感到费解。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从超市货架和电商平台获取精米白面,从外卖平台获取烹制好的米饭和面食,甚至还会抱怨摄入过多热量。但我们却忽略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提升粮食产量和营养吸收率,并且将这两件事作为所有劳动工作的核心。

每一项与粮食有关的突破,都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粮食史话》这本书所讲述的核心故事。汉唐盛世、两宋风华,是很多人憧憬的历史图景,然而,这些辉煌背后,是充足的粮食资源在支撑着疆域的拓展、文化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

汉代是古代农业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铁制农具的广泛推广,以及小麦在北方地区的普及,都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粮食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成就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功绩。

不过,小麦的潜力直到唐朝才得以完全释放。在此之前,由于缺乏适当的面粉磨制设备,小麦的食用形态和营养吸收效率受到了极大限制。而面粉磨制技术的出现,不仅让胡饼成为长安城的时尚美食,更为拓展和稳固疆域提供了合适的粮食供给。

宋代有两件与粮食密切相关的大事。一是占城稻的引入,二是向南迁徙的北方人群带去了大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两件事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稻作农业的发展,为宋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谷粮食、先进的农业科技以及新时代的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杂交水稻技术、微型马铃薯种薯技术、“小偃麦”远缘杂交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种质资源库的持续升级,让我们的饭碗端得越来越稳,在国际舞台上也更有底气。

在写作《粮食史话》的过程中,史军还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例如,在我国历史上,粮食曾经一度作为重要货币存在。王莽篡权之后,妄图恢复曾经的货币制度,结果导致以五铢钱为核心的金属货币体系彻底崩溃,以至于只能使用粮食作为货币。所以,皇帝赏赐“千钟粟”,那不仅仅是赏赐食物,更是在赏赐有效的货币。

我们常说“故土难离”,而粮食正是连接中国人和中华大地的重要纽带。史军写作这本书,也是希望能让更多的朋友了解五谷杂粮,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了解中国人赖以为生的基本技能。

本文以《粮食史话》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粮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古代的农业技术进步到当代的农业科技突破,展现了粮食与中国文明发展的紧密联系。同时,还分享了粮食在历史上曾作为货币的有趣知识,强调了粮食是连接中国人与大地的纽带,凸显了了解粮食文化对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988.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