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名家高博文:守正创新,续写江南雅韵,“吴韵一哥”高博文:评弹传承与创新的坚守者

本文聚焦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讲述他自小受评弹熏陶走上艺术道路,在戏曲寒冬坚守评弹,经历“出码头”等磨练成长为“吴韵一哥”。他既坚持评弹传统与内涵,又积极创新,带领团队涉足线上直播、推出AI叙事音乐会等,还创作了《高博文说繁花》《千里江山图》等创新作品。同时,他也不忘关怀老观众,叮嘱青年演员耐心对待老人的签名拍照需求。

江南,那是一片充满诗意与韵味的土地。曼妙的舞姿、炫目的铁花,还有舟楫穿梭于烟波之间。还记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蛇年春晚无锡分会场的新春园游会吗?在那烟花绚烂的背景下,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手持三弦,深情唱响“百年老厂房,织机声声唱,商贾云集,河湖舟船忙……”

评弹名家高博文:守正创新,续写江南雅韵,“吴韵一哥”高博文:评弹传承与创新的坚守者

“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一曲悠扬的《无锡景》,在江南水乡悠悠流转。这曲调,就如同高博文所坚守的评弹艺术,已经传承了百年,唱遍了百景。

高博文自幼在上海虹口的弄堂里长大。老虎窗、旧天井,还有那不绝于耳的小贩叫卖声和邻里间的谈笑。江浙方言在这里相互交织,而这个眉清目秀的男小囡,总是守着一台收音机,沉浸在评话《三国》和弹词《啼笑因缘》的精彩世界里。那是评弹名家蒋云仙的名篇,仿佛冥冥之中,成为了高博文走上评弹艺术道路的“引路人”。

评弹,作为一门江南的曲艺艺术,有说有唱。通常演出时,只需一桌二椅,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它起源于苏州,在上海走向兴盛,历经400余年的发展,至今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上世纪初,随着上海经济的繁荣,江浙一带的评弹名家纷纷举家迁至这个“能出名、能赚钱”的地方,上海逐渐成为了评弹兴盛的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评弹名家自发组成了上海评弹团,汇聚了各个评弹流派的创始人,如今已经有74年的历史。

被称为上海评弹团“独养儿子”的高博文,可谓见证了评弹的辉煌,也经历了它的低谷。上世纪90年代,高博文刚从上海戏曲学校评弹班毕业,就遭遇了戏曲行业的寒冬。同行们纷纷脱下长褂,收起三弦,各谋出路。高博文也不免心动,毕竟他是个聪明的上海小囡,干点别的似乎也不错。就在他迷惘之际,一位喜爱评弹的长者点醒了他:传统文化有消必有涨,谁能坚守,谁就更有机会。

于是,高博文选择了坚守,哪怕这条成角之路充满了艰辛。评弹演员有“出码头”的说法。江南水乡河道纵横,乌镇、朱家角、同里、周庄、西塘等古镇,数百年来一直是评弹的基本演出阵地。演员们外出表演常常坐船,这就是“出码头”。高博文18岁就开始“出码头”,白天讲长篇,晚上就住在书场。当时和书场拆帐,4毛一张票,扣掉5分钱茶钱后对半分,一个听客只能拿到1毛7分半。而且,一条街上别的书场被称为“敌档”,有的书场还会“吃签子”瞒报人头。

评弹演员的真本事,是在一场场演出中拼出来的。老听客们都是行家,演员稍有闪失,哪怕只是长衫袖口留长了,都会有人提醒。世事变迁,就像江南的风景,时而烟雨迷蒙,时而新绿沁脾。在跌打滚爬中,高博文逐渐成长为听客们口中的“吴韵一哥”,评弹也渐渐走出了低谷。毕竟,只要这片河道纵横、小桥流水人家的土地还在,评弹就有它生存的一方天地。

评弹名家高博文:守正创新,续写江南雅韵,“吴韵一哥”高博文:评弹传承与创新的坚守者

浸淫评弹艺术大半生,高博文对评弹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2017年起,他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他认为,评弹的传统与内涵不能丢,只有守正才能创新。评弹要紧紧抓住老观众,把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奉献给他们。他喜欢到传统书场为老听客说传统评弹,将其视为“酣畅淋漓的享受”。

同时,高博文也觉得,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一定要思路打开,敢闯敢试。“时代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只能移步不换形,跟紧时代的步伐。变异变形不行,一成不变也不行。在大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有信心,去争取新观众。评弹是文艺‘轻骑兵’,要走近今天的年轻人,就一定要有所变化,吸引他们静心聆听评弹之美。”

评弹之美,美在它一唱就是江南。数百年来,评弹一直在水乡的茶楼书场间唱响。镇上的听客们喜欢在书场里包个位置,台上说说唱唱,台下聊聊讲讲,这是他们惬意的生活方式。有的评弹演员在一个地方一演就是一个月,直到把一本书说完,书里涵盖了人间百态。高博文是传统书目《珍珠塔》的第六代传人,《珍珠塔》讲述的是人情世故,有穷有富,有人心肠硬,有人有情怀,听书甚至能影响人生。

江南成就了评弹,评弹也离不开这片土地。如今,在江南地区,每天还有几百家书场在运营。

高博文说,万变不离其宗,评弹的妙处始终在于它所蕴含的江南文化。你看评弹的形式很简单,长衫旗袍、琵琶三弦、吴侬软语,这个“范儿”就是江南文化的范儿。评弹一开场,只要一个简单的音符,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园林、古镇的画面。评弹就是要把江南文化的“范儿”做到极致。

早在20年前,高博文就开始致力于评弹创新。他不断拓宽内容源头,拓展传播渠道。2024年起,他带领上海评弹团“国家队下场”涉足线上直播,还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推出AI叙事音乐会。他的这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举措,让他成为了古老评弹艺术在当今时代守正创新的代表人物。

评弹名家高博文:守正创新,续写江南雅韵,“吴韵一哥”高博文:评弹传承与创新的坚守者

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繁花》的长篇评弹《高博文说繁花》,就是一次颇受欢迎的创新尝试。与传统评弹的一般程式不同,《高博文说繁花》打破了以往两个演员一坐到底的形式,五位演员在舞台上有说、有唱也有演,既是说书人,也是剧中人。上海市井生活被生动地还原,时代的变化也在流年物事中渐渐呈现。2016年,《高博文说繁花》一经上演便大受欢迎。2019年在香港演出时,台下的年轻观众占了一半以上,大多是江浙沪籍的后代。

高博文坦言,因为自己是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直想讲上海的故事。

2024年,以上海作家孙甘露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千里江山图》为锚点,评弹《千里江山图》全本亮相。鲜为人知的是,上海评弹团建组开排选择在虹口区今潮8弄。高博文说,今潮8弄有特别的意义,“《千里江山图》中,陈千里与老方在公益坊的剃头铺接头,老方为掩护他而牺牲。公益坊就是今天的今潮8弄。”

高博文从小就爱读书,直到现在,走进他的办公室,仿佛走进了一家书店,储物间和沙发上都堆满了书。他说,评弹离不开书,自己从小身边就大师云集,仅《珍珠塔》一部书,饶一尘、陈希安、赵开生、薛惠君等名家都曾亲授技艺,毫无门户之见。如今,他一心想着好好干,要把评弹的班“太太平平、兴兴旺旺”交到下一代手里。

评弹名家高博文:守正创新,续写江南雅韵,“吴韵一哥”高博文:评弹传承与创新的坚守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评弹,但高博文始终叮嘱团里的青年演员:到社区演出时,若遇到老人要签名、聊天、拍照,一定要耐心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要一唱完就走。“上了年纪的老人过来要和你拍照片,你要答应,还要谢谢他。”他忘不了一对老听客夫妻,中风后最大的快乐就是听评弹录音,翻阅与评弹名家的合影和签名。“老观众拉着你的手,把快乐开心寄托在你身上,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又何妨。”

高博文有许多年迈的“粉丝”。他认为,花费时间为老人们签字和拍照,可以带给他们持久的快乐和满足。这份体贴温柔,也是弄堂生活带给他的馈赠。他说,要把自己从小在弄堂里体验到的人情味,坚持到底。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的评弹人生。他自幼受评弹熏陶,在戏曲寒冬坚守评弹,经历磨练成为“吴韵一哥”。他既重视评弹传统,又积极创新,推出多部创新作品,还注重评弹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他不忘关怀老观众,展现出对评弹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004.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