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综治中心的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包括其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提升群众办事便捷性、法治化水平以及科技赋能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多个地区的具体案例,展现了综治中心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权益方面的重要意义。
当你走进福建厦门海沧区东孚街道综合治理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敞亮且整洁的办事大厅。在这里,一体化开放式的受理窗口整齐有序地排布着,提供人民调解、诉讼服务、法律咨询等一系列服务。
有一天,吴先生来到这个中心,特意赠送锦旗。原来,他之前遭遇了劳务合同纠纷,从咨询调解到诉前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凭借专业和热情,“一站式”地帮他解决了难题,让他对中心的服务赞不绝口。
如今,在全国范围内,“有矛盾就找综治中心”已经成为众多群众的共识。目前,省级综治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的覆盖率也达到了90%。综治中心已然成为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以及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
中央政法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6月底前要让全国县级综治中心规范运行起来,到明年底,基本完成省、市、县、乡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要坚持并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尽可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能得到妥善处理,依法解决。
让群众办事“只跑一趟路、只进一扇门”
在湖北武汉,江岸区综治中心面积达3300平方米,这里设立了涉企纠纷调解室、知识产权调解室、劳动争议调解室等多个功能室,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矛盾纠纷调处的“终点站”。
该中心的进驻情况十分多元化,信访局整体入驻,各政法单位、妇联等部门派员常驻,还吸纳了特邀调解组织等第三方社会力量,矛盾纠纷多发领域的主管部门也会派员轮驻。
江岸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周飞表示:“我们把现有的治理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能够快速响应群众的各类诉求。”
市民张先生就亲身体验了这里的高效服务。他与某医院因一起医疗事故赔偿金额问题陷入纠纷,双方协商了近3个月都没有结果。后来听说江岸区综治中心可以“说理”,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
中心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采取了“鉴定前置 + 调赔结合”的模式,成功促成双方在1个月内签订调解协议。并且,中心还开通了“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在5日内完成了司法确认,顺利化解了这起纠纷。
张先生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解决诉求‘只跑一地’,解开心结‘只进一门’,太赞了。”
近年来,各地都在着力提升综治中心的实体化运行水平。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统筹推动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多中心合一”,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办事“只跑一趟路、只进一扇门”。
比如在福建,漳州市综治中心开通了“96111漳州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7×24小时的全天候热线服务,还实行“县乡综治中心优先调解”等制度,做到矛盾纠纷“一个号、一地跑、一站解”。
江西宜春袁州区秉承“只进一扇门,解纷万家事”的理念,全力搭建高效能的“一揽子”化解机制,确保矛盾纠纷从源头预防到末端化解全程都在可控范围内。
中央政法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强调,要加强现有解纷资源的整合,把综治中心建在面向群众、方便群众的位置,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众表达诉求、解决矛盾。如今,群众只要走进综治中心这“一扇门”,各类矛盾纠纷就能找到解决的“出口”,办事维权也能“找得到、问得清、看得懂”。
着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某科技公司严重损害了我公司的经济利益、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日前,四川某公司法务人员唐女士因外包装被侵权纠纷来到成都郫都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将她分流到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窗口,考虑到案件的专业性,中心安排了知识产权专职调解员孟媛进行调解。
起初,某科技公司坚持不认可侵权行为。孟媛耐心地分析道:“从法律上讲,你方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相关规定。行业主管部门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商品,并处以相应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听了这番分析,该科技公司当场致歉,并决定销毁库存侵权商品。
唐女士说:“调解员依法办事,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考虑到某科技公司并未对自身商誉造成太大损失,且销毁库存商品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唐女士所在的公司愿意放弃经济索赔。最终,经过调解员的释法明理,这起案件成功化解。
郫都区综治中心负责人张祥平表示:“综治中心是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平台。”在受理案件时,中心会引导当事人先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由中心司法系统根据情况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将简单案件交由中心速裁法庭办理。
如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已经成为各综治中心的鲜明特征。在甘肃兰州,西固区综治中心借助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为化解矛盾提供法律支撑。在广东广州,黄埔区综治中心设立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法学会基层服务站”,将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引入基层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工作中。
多地综治中心还将普法工作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全过程,做到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中央政法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必须牢牢坚持法治这一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要坚持运用法治力量,完善运行机制,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履职、按照法定环节配合,推动矛盾纠纷按照法治化“路线图”和工作流程依法化解。
科技赋能为基层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在浙江杭州滨江区综治中心,大屏幕上一幅幅“云图”十分醒目,通过不同色块滚动显示着每个网格正在发生的事件,哪里出现问题一目了然。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滨江区构建了垂直于政务服务与管理领域的“基层智治助手”(即“滨小治”)。它通过对基层治理的各类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分析和应用,能够快速获取事件处置的法律法规依据、矛盾调解措施等,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
有一次,居民杨先生在小区散步时被高空抛下的垃圾砸中,与肇事者发生了纠纷。社工蒋懿上传轻伤认定书等信息后,“滨小治”很快就整理出赔偿金额等关键要素。工作人员核实、调整相关数据后,一键生成纠纷处理方案,全程不到10分钟。
滨江区综治中心负责人感慨道:“科技赋能为基层治理插上了智慧‘翅膀’。若全部手动操作,完成一份方案往往需要2小时以上。”
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助力矛盾纠纷化解,是各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兰州横向打通了“12345”、平安甘肃等信息平台的数据壁垒,纵向贯通了四级联动响应机制,构建起“市级决策—区县处置—街道调解—网格巡查”的智能治理链。四川试点研发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在泸州等地的部分区县先行应用,探索运行“一案一码”,努力做到矛盾纠纷全生命周期可感可知。山东延伸拓展了网格化智能平台等应用场景,研发了“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线上平台,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高频诉求、风险隐患,及时预警重大风险。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中央政法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的坚实保障。”《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对省、市、县、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工作高效落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本文围绕全国综治中心建设展开,介绍了其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的显著成效。通过各地的具体实践,展现了综治中心在让群众办事便捷、提升法治化水平和运用科技赋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强调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权益以及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意义,鼓励各地积极落实相关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