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古文字研究中心:老中青接力,冷门学科焕发生机,传承绝学,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年成果闪耀

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相关情况,包括退休学者参与科研项目的愿望,《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的出版历程,中心的学术团队结构、人才培养成果、学科研究成就,以及科技进步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和中心在古文字数字化方面的工作与未来规划。

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学者满怀感慨地说道:“我虽然已经退休好些年了,但承蒙学校领导和中心各位同仁的抬爱,还能有机会和大家一同投身科研工作,这让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我衷心希望在中心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我能如期完成所参与的《老子》注释项目。同时,也期盼中心今后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复旦古文字研究中心:老中青接力,冷门学科焕发生机,传承绝学,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年成果闪耀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上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帛书、帛画、简牍等珍贵文物,这一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到了2014年,由裘锡圭先生担任主编,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共同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问世,这部著作对这批珍贵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注释。裘锡圭先生带领中心全体教师,耗费了整整6年的心血,将这一学术工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此后的十年间,中心团队充分吸收新的学术成果,对这批文物资料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终于在2024年,出版了集大成之作——《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在裘锡圭先生的心中,“马王堆帛书、简牍的整理工作是没有尽头的”。此前主持初版编纂工作时,裘先生年事已高,还饱受青光眼的严重困扰,但他依然坚持全程参与。而在修订本编撰期间,裘先生依旧奋战在研究一线,亲自负责《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的修订工作。

刘钊感慨地说:“裘先生的学风对后辈的影响极为深远。”90岁高龄的裘锡圭先生深受眼疾折磨,精力大不如前,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工作2至3小时。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学问高于一切”的执着坚守,而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心的中青年学者。

绝学不绝,“很多学者都以学术为主轴去生活”

要让学科的文脉得以延续,让冷门学科不再冷门,绝学得以传承,就需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传承。

据刘钊介绍,中心目前的学术团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结构,研究方向全面且交叉互补。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7名,其中不乏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级及上海市人才等。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了来自日本、俄罗斯等不同国家的古文字学研究者,这些国际学者的加入,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多元的视角。

刘钊笑着说:“选择学术,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中心的很多学者都将学术作为生活的主轴,看书看困了就睡觉,睡醒了接着看书,他们的生物钟和常人很不一样。他们真正做到了将爱好转化为事业,又将事业融入生活。

刘钊还介绍到,从中心毕业的年轻学者都找到了不错的职业去向,高校研究人员、教师、出版社编辑等岗位成为了他们的热门选择。这背后离不开中心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2023年8月,中心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这也是复旦首个入选的文科团队。20年间,中心逐步建立起特色化创新性培养体系,不断注入年轻力量。目前,中心已经培养了200多位研究生,其中60余位为在读学生。历届学生不仅在学位论文、外出考察交流项目上取得了诸多突破,还获得了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中心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科研究成果丰硕,影响广泛而深远。2024年5月,由中心13位教师历时近四年编写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出版。作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第一部研究生综合教材,它填补了古文字学科长期以来缺少科学性、系统性教材的空白。首印的3000套在一周内就销售一空,年内加印3次,50套精装本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

20年间,中心已出版学术著作百余种,获得了近30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60多项其他重要奖项。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八部委共同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对深入研究发掘古文字历史思想与文化价值作出了战略部署。作为首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单位之一,中心已经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资料信息存储传布的中心。

复旦古文字研究中心:老中青接力,冷门学科焕发生机,传承绝学,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年成果闪耀

图为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全员合影。

“科技进步的每个动作,都会影响学科发展”

刘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科的发展得益于数字人文的高速发展。考古和古文字学是对科技进步非常敏感的学科,科技进步的每一个举措,都会对学科的发展产生影响。”

多年来,刘钊一直关注并积极呼吁在古文字整理研究中应用新技术,如高清照相技术、3D打印技术、DNA检测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

据了解,现存甲骨片总数约16万片,其中大量是残片、碎片。将这些碎片准确拼合到原始牛骨和龟甲上,是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而AI技术已经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工具。

中心成员蒋玉斌研究员目前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机协同的甲骨分类缀合研究”。截至最新统计,甲骨缀合成果已超过7000组。其中,蒋玉斌缀合了500多组,中心博士生杨熠缀合了400多组,两人缀合总量接近学术界缀合总数的七分之一。

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古文字数字化资源的采集整理。在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中华字库工程项目中,中心承担了“金文的搜集与整理”“楚简、帛书及其他古文字的搜集与整理”及资源调研、工程管控等工作,建设有“上博简字词全编”“马王堆简帛字词全编”等数据库,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研发经验。

近年来,中心围绕“先秦秦汉古汉字资料数据库”与“古文字智慧研究平台”,还建设了马王堆汉墓简帛资料库、“缀玉联珠”甲骨缀合信息库、“四方会同”甲骨著录信息库、“贯联汗青”简牍缀合信息库,形成了“二总四专”的古文字数字资源格局。

未来,中心计划围绕古文字数据采集标注、古文字知识图谱、古文字视觉识别、古文字知识库开展工作,打造大模型智能体“AI古文字专家”,应用于古文字疑难字词的考释研究、古文字形体源流谱系的构建与呈现、汉字教育、书法教育以及中华文明的探索和推广。

在刘钊看来,古文字学研究正朝着精细化、体系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学科分支越来越精细;另一方面,以“有组织科研”形式开展的重大学术项目不断涌现。同时,数字人文的发展也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推动其不断深入。虽然AI应用于古文字研究存在特殊困难,但未来有望推动科研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本文全面介绍了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多方面情况。从退休学者参与科研的热情,到《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的艰辛编纂;从中心合理的学术团队结构和出色的人才培养成果,到学科研究的累累硕果;再到科技进步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以及中心在古文字数字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未来规划。展现了中心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和蓬勃发展态势,为传承和发展古文字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907.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