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经济“供给强、需求弱”的显著特征展开,详细介绍了专家在相关研讨会上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包括需求不足的原因、当前经济面临的复杂情况,以及针对“供强需弱”局面提出的不同政策建议。
当下,供给强、需求弱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 28 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的《关键之年的潜力与布局暨〈中国经济 2025〉新书悦读会》上,多位专家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指出,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收入分配出现了问题。他解释道,所谓的需求并非单纯的欲望,而是欲望与购买力相结合所形成的、表现为市场购买行为的有效需求。由于购买力有限,有效需求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多的收入被配置给了消费者之外的其他部门,导致这些收入无法最终转化为消费,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中国产能利用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衡量的通胀水平长期偏低的情况来看,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并非近期才出现,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存在。北大国发院校友学院发展基金讲席教授卢峰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需不足问题与以往不同,不仅持续时间较长,还因与快速变化的国际形势紧密相连而变得更为复杂。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企业更多地依赖外部市场来消化产能,使得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和制成品贸易顺差分别达到全世界顺差的 37%和 65%,形成了一种非常罕见的格局。这种失衡格局与美国的贸易打压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争端密切相关,因此经济的“再平衡”十分必要。卢峰还提到,当前“供强”表现在中高端行业达到了前沿水平,少数高科技行业领先全球;而“需弱”并非绝对的弱,实际上需求仍有增长,但相对供给而言偏弱、不足。面对“供强需弱”的局面,政策应从哪些方面发力呢?徐高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并不可怕,中国靠自身经济完全可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只要国内宏观政策对路,即便外部有再大的冲击,需求问题也能得到化解。他提出,上策是调整收入分配改革。“供强需弱”的核心在于老百姓手中的钱占整个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过低。若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有效需求便会增多,需求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个人生活与总量经济增长之间脱节的感觉也会减弱。卢峰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在保持新质生产力增长、供给能力活跃提升的同时,要通过宏观结构体制的调整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经济的再平衡。这实际上就是改变收入分配,给予底层老百姓更多的收入支持。不过,卢峰也指出,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逻辑上厘清收入分配机制并做出真正的改变并非易事,可能需要两个五年计划才能取得一定成效。好在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共识越来越高,高层也在积极回应。徐高还认为,“中策”是通过投资来弥补消费不足。投资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从而间接提升居民收入,短期内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维持宏观稳定,但代价是投资效率会下降。他强调,尽管“中策”存在诸多弊端,但它助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中国培育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在中美博弈阶段,中国仍需提振和扩张供给能力,当然,“供给能力一定需要有效需求来保驾护航”。徐高明确指出,去产能是最坏的做法,即“下策”。因为产能收缩会伴随有效需求的收缩,例如关闭一个钢铁厂,钢铁厂工人会失业,失业工人的收入下降,支出意愿和支出能力也会随之降低。试图通过去产能来平衡供需,是一条死路。他强调,稳定宏观经济本身就是最大的促进创新政策,比结构性政策更有效。他以种树为例,扶持创新就如同在花园里播种树种,最好的办法是维持一个适宜种子成长的宏观环境。所以,刺激消费要讲究“先破后立”,在消费没有有效提振之前不可过度打压投资。徐高还表示,宏观政策需要对过去几年过度打压投资,尤其是打压房地产投资的倾向进行纠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经济在今年实现 5%左右的平稳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补充说,目前中国的生产供给远远大于服务供给,如果要挖掘未来增长的潜力,服务供给一定要加大力度,要更多从消费端、从需求来牵引服务业创新发展。其中,低空经济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战略意义。
本文聚焦中国经济“供强需弱”的现状,专家们深入分析了需求不足的原因,包括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针对这一局面,提出了调整收入分配改革为上策、投资弥补消费不足为中策、去产能为下策的观点,并强调了稳定宏观经济对促进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宏观政策应纠偏过度打压投资的倾向,还提到加大服务供给、发展低空经济对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