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凡的创业与创新历程。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公司负责人,带领企业在质量提升、技术创新、数智化转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使共享集团从濒临亏损走向国际领先。
在宁夏银川市,有这样一处充满对比的场景。走进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式红砖厂房,近百名工人正用传统的翻砂、制芯等工艺铸造发动机机体。这是一项“傻大黑粗”的体力活,工人们在其中挥洒着汗水,延续着传统铸造的技艺。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隔壁贴有灰白色外立面的现代化厂房中,却是另一番景象。电子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每个铸件的生产参数,一目了然。一台台无人值守的铸造 3D 打印设备正高效运转着,仿佛一个个不知疲倦的精灵,这无疑是“窈窕淑女”般的技术活。
站在这“黑白分明”的两座厂房前,62 岁的公司董事长彭凡满脸自豪地说道:“这就是全球首座万吨级铸造 3D 打印智能工厂。到今年年底,公司所有生产线都将全面升级为以 3D 打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线。”
彭凡骨子里有着一股“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执拗劲儿,正是这股执着,不仅成就了宁夏共享集团,也成就了他自己。他常说:“没有一成不变的产业,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司,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创新。虽然我已经 60 多岁了,但我还是个奔跑的少年。”
质量制胜之路
1983 年,刚从重庆大学毕业的彭凡,坐了 3 天绿皮火车,来到了荒凉的戈壁,成为了长城机床铸造厂(共享集团前身)的一名普通工人。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了“必须干出个样子来”的志向。他跟着师傅早出晚归,认真学习技能,从一线工人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技术工程师、车间主任,最终成为了公司负责人。
1994 年,长城机床铸造厂开始进行公司制改革。彭凡认为:“这次改革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的问题,更推动企业从宁夏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然而,改制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彭凡和很多老员工坐着南来北往的火车跑市场,虽然开拓了 40 多家客户,但由于过去长期做配套生产,加之产品缺乏创新,公司一度濒临亏损边缘。
1996 年,时任厂长前往国外拜访世界机床行业企业时,当地一家铸造业协会会长当面评价:“中国的铸件也就是做马葫芦盖(下水井盖)的水平,你们怎么能够做出出口铸件呢?”这句话让在旁边的彭凡憋了一口气,他暗自发誓,必须尽快扭转颓势,让世界对中国的铸造产品刮目相看。
彭凡坚定地表示:“不得不承认当时的铸造水平不高,但是我们一定能做出高质量的出口铸件产品。”后来,企业接到国外公司的铸件订单,彭凡和工人们一个多月吃住在生产车间,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铸件,逐渐打开了外销窗口。
2003 年,通过股份制改革,长城机床铸造厂成功转型为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彭凡带领企业立志要做高端铸造产品,经过一次次的攻坚克难,产品质量日益提高,获得了越来越多公司的认可。如今,共享集团拥有大量的国际客户,80%以上的客户是世界 500 强或行业领先者。
坚持创新之举
彭凡感慨地回顾道:“企业所做的事情是十年磨一剑进行变革和创新。坚持很难,但很重要。没有这个决心和毅力,就没有铸造 3D 打印技术和规模化应用。”
十几年前,3D 打印技术在国外渐渐兴起。彭凡敏锐地发现,这项技术有助于破解铸造行业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生产环境差等难题,这或许就是实现铸造行业由大变强、弯道超车的“秘钥”。
然而,当时内行人大多认为,传统铸造嫁接 3D 打印是异想天开。一旦推进,就意味着进入了铸造的“无人区”,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一旦失败,企业积攒多年的家底不仅将被败光,还会错失发展机遇。因此,当彭凡提出要走“铸造 3D 打印产业化应用”这条路时,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但彭凡并没有退缩,他坚持押注 3D 打印技术,斥资 2500 多万元从国外购买了 3 台小型 3D 打印机,开启了铸造 3D 打印产业化应用之路。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使用成本高昂、生产效率不高、维修服务价格高等难题。
面对这些挑战,彭凡一边组织工人继续生产应用,一边通过大量的科学计算分析,得出了成本可以降低、效率能大幅提升的结论。他拿着结论找到外商谈合作,但想通过在国内设立合资企业,扩大 3D 技术应用的想法吃了闭门羹。
认准新技术前景的彭凡,带领平均年龄仅有 28 岁的科研团队一头扎进厂房,用时 5 年突破了铸造 3D 打印材料、工艺、软件、关键零部件及集成等产业化应用的技术难题,成功实现铸造 3D 打印产业化应用的国内首创。
彭凡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首先就是要创新,要不断适应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创新要成为日常工作中一个持续的过程,当然创新也要看到结果,让企业每一天都有变化和进步。”
在彭凡的坚守中,当初只有一张办公桌大小的 3D 打印设备,变成了一间房子大小的设备,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成为变革铸造行业的生产利器。截至目前,该项技术已取得 500 多项专利授权。
2017 年,由共享集团研发的 3D 打印设备对外销售;2021 年,陶瓷 3D 打印设备对外销售;2023 年,团队成功研制出超级砂型 3D 打印设备,效率是市场同类设备的 5 倍。
竞逐智能之途
在共享集团的发展中,数智化与 3D 打印技术并行发展。彭凡表示:“公司从 2012 年起,就把数智化转型纳入经营方针,计划 2026 年实现数字化企业的建设。到 2030 年将实现智能化企业的建设,打造卓越级智能工厂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当下,他聚焦目标,梳理出 100 多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共享集团自主研发了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如铸造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铸造云,增材制造领域首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增材云,水泵行业首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水泵云。只需在云端一键开通,这些平台即可助力其他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彭凡认为:“只有打造好智能化样板间,才能赋能更多行业。”他带领共享集团投入大量经费搞科研,壮大人才队伍,不断推进数智化转型,努力打造智能化“样板间”。
有一家制造业大型企业,斥资 30 亿元搬迁新址,亟需建成一个智能工厂,邀请共享集团做新厂规划。面对原有的技术要改造升级,部分落后技术全部淘汰,有的工艺和技术需要重新设计制定等一道道难题,共享集团的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常涛和技术人员扎进车间,从学习对方工艺做起,设计流程、规划布局,用半年时间圆满完成订单。
很快,共享创新中心接到了第二单。常涛说:“这次我们把业务拓展到智能工厂总体建设,真正实现了定制智能工厂的目标。”从硬件到软件、从咨询到交付,共享创新中心给对方做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得益于这次“一炮打响”,“西北有家企业会定制智能工厂”在业内广为流传。
目前,共享创新中心的定制服务已覆盖近 20 个省份,成功应用于近百家企业,在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效、节能减排降耗的同时,正在发挥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彭凡坚定地说:“企业基因中已经融入了创新要素,只有不断突破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不论是中央近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还是宁夏召开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都在传递‘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的信号,让我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今后要和大家继续攀登创新高峰。”
本文围绕宁夏共享集团董事长彭凡展开,讲述了他从基层工人成长为企业负责人的历程。他带领企业在质量上精益求精,突破国外质疑;在技术创新上,坚持投入 3D 打印技术,取得多项成果;在数智化转型中,通过自主研发平台和定制服务,为众多企业赋能。彭凡凭借执着的精神和创新的理念,让共享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也体现了民营企业在创新道路上的无限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