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温州肯恩大学教授颜庆应展开专访,他曾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级研究员。访谈中探讨了他选择来中国追求科学梦想的原因,分析了新加坡与中国在学术研究理念上的差异及影响,还针对全球化背景下科研如何更好发展提出了建议。
——专访温州肯恩大学教授颜庆应
作者:林波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科研人员把目光投向中国,选择来这片土地追逐科学梦想。温州肯恩大学教授颜庆应(Samuel Gan)便是其中之一,他曾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高级研究员。那么,新加坡与中国在学术研究理念方面究竟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研又该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近日,颜庆应接受了“东西问”的专访,为我们一一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您曾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级研究员,为什么选择来中国追求科学梦想?
颜庆应:语言方面的优势是我做出这个选择的重要因素。尽管新加坡主要使用英语,但在我的家庭中,普通话一直是常用语言,它就像是我的第二母语。如果去日本或者韩国,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语言障碍,但在中国,语言并不会成为我科研道路上的阻碍。
2006年,我参加了一个由中国香港举办的海外杰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华裔科研人员有机会游览并深入了解中国的大学。也就是在那时,我敏锐地察觉到中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这为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温州以浓厚的企业家精神闻名遐迩。对于我这样渴望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科研人员来说,温州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而且,温州肯恩大学是一所中外合办的大学,这样的国际化办学环境更有利于华裔科研人员的发展。
同时,我一直对浙江怀有深厚的喜爱之情。浙江蓬勃的经济发展态势为我提供了更多的科研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记者:新加坡与中国在学术研究理念方面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带来哪些影响?
颜庆应:新加坡是一个小国,由于国家资源有限,需要快速看到经济成效,所以其科研政策往往更侧重于短期内的经济成果。而中国地域辽阔,科研环境呈现出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特点。
就拿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来说,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科研工作可能更注重将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以此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二三线城市,对基础科学研究则更为包容,允许其按照自身规律慢慢成长,进而逐渐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挑选适合自己科研阶段的地区。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研究,还是经济转化等不同阶段,科研人员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自己的发展环境。
此外,中国科研环境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团队规模上。大团队通常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经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科研成果。而小团队则更注重创意和个性化,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进行科研探索。
在温州肯恩大学这样的中外合办大学,就有以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为主的创新小团队。而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依然存在着许多大团队。这种多元化的科研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颜庆应展示“吃塑料的虫子”。 林波 摄
记者:全球化背景下,科研如何更好发展?
颜庆应:首先,要注重包容的个体化。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发展需求和科研环境。科研人员应该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合作方式。同时,政府和科研机构也应当提供多样化的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在不同领域和地区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其次,科研团队和人员的构成要更加多样化。大团队和小团队各有优势,应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团队规模。对于有潜力的科学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避免他们在大团队中被埋没。并且,要建立一种机制,让不同层次和背景的科研人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再者,科研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要更加精细化和差异化。由于不同地区和领域对科研资源的需求不同,所以需要建立一种更加灵活的科研资源配置机制,确保资源能够精准地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效率,保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实现成果的顺利转化。
在科研交流与合作方面,要细化合作领域和目标。科学领域广泛多样,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方式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建立一种更加细化的合作机制,能够让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领域和兴趣点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和项目。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支持引导,促进海内外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在科研领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过度的近距离竞争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果滞后。因此,要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竞争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不同地区和领域之间进行适度的竞争与合作,形成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效应。同时,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和转化力度,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本文通过对温州肯恩大学教授颜庆应的专访,阐述了他选择来中国追求科学梦想的多方面原因,对比了中新学术研究理念差异及影响,还从个体化、团队构成、资源分配、交流合作和竞争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科研更好发展的建议,展现了中国科研环境的多元优势和良好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