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四川省成都市推行的“一码检查”综合监管机制展开,详细介绍了该机制的推行背景、实施方式、带来的积极效果以及未来规划,展现了其在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过去,企业常常要面对多个职能部门的重复检查,这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负担。然而,如今这种情况在成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3月20日,当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对成都欢乐谷进行检查时,该设备部总监冯松林感慨道:“这之前,我们会面对来自多个职能部门的重复检查。现在有了‘一码检查’后,通过扫码,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家企业面临什么检查、被谁检查、检查依据是什么,真正实现了给企业减负。”
冯松林口中的“一码检查”,是四川省成都市于2月21日全面推行的“一码检查”综合监管机制。
早在2024年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强调要明确行政检查主体,清理公布行政检查事项,从源头上遏制乱检查;合理确定检查方式,严格检查标准和程序,加强行政检查执法监督,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杜绝随意检查。为了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做到涉企检查“无事不扰”、经营主体“有需必应”,成都迅速行动起来,紧锣密鼓地搭建线上平台,并于今年2月21日在全市推行“一码检查”机制。
据了解,“一码检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将经营主体和行政检查信息进行关联。它以涉企行政检查计划管理、“亮码入企”、检查预警、评估评价等制度为保障,确保行政检查和访企活动能够全程受到监管并规范实施。
具体来说,在向企业开展检查前,各部门执法人员要提前在成都市涉企综合监管平台上提交检查计划,经过审核批准生成“任务码”后,才可以前往检查现场。到达现场后,执法人员必须先向企业出示“任务码”,落实“亮码入企”。企业通过扫码就能了解检查主体、检查内容、检查人员等信息,之后执法人员方可开展检查。
成都市“一码检查”工作专班工作人员周芳名介绍:“这个二维码中,涵盖了线上检查记录、检查结果,以及对执法的评价,实现所有涉企行政执法可追溯。”除了“亮码入企”,“一码检查”还配套制定了检查计划管理、预警提示及评价评估3项制度,对涉企行政检查的事前、事中、事后行为进行约束。
3月20日,成都市金牛区卫健局的两位执法人员准备对喜玛拉雅大酒店进行日常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证照、员工健康证、场所卫生检测报告及酒店客房等。上午执法部门申请“任务码”时,就将检查事项推送给了酒店经理何权。何权知晓后提前做好准备,下午执法人员到场亮码后,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检查。
何权表示:“以前,往往不知道是哪个部门来检查,还要到处打电话询问检查结果。过去,多个监管部门对企业的重复检查,让我们疲于应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一码检查’,各部门执法人员来之前会向我们推送检查信息,‘将执法依据、目的阐明清楚’,而企业在应检时,因为提前知晓,也提高了效率。”
此外,该二维码还具备直接查看检查结果和对执法人员进行满意度评价的功能。专班负责人介绍,这种事后评价方式,有助于执法人员及部门不断改进、优化检查行为,使得检查更加规范、高效和透明。
专班工作人员周婷表示,“一码检查”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其背后是监管体制的深层重构。当越来越多的检查数据汇集到平台后,将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立跨领域检查标准,构建出前瞻的助企生态。通过分析哪家企业检查出的哪类问题较多、涉及哪些部门等信息,有助于后续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更为精准地指导,让城市治理从单一执法转变为千丝万缕的精确数据赋能。
3月21日,在成都涉企“一码检查”满月之际,成都市涉企综合监管平台上,全市390万经营主体、2.9万执法人员、403项检查事项已全部接入;“进企亮码”数量每天以数百次的频率增加,截至3月20日已达4560次。
据介绍,今年5月,经过不断优化的监管系统将全功能上线。截至今年年底,四川成都还将探索将其他不涉及行政检查的访企活动纳入监管。涉企“一码检查”,这项覆盖市场监管、安全生产、卫生监督等多个重点领域的创新实践,让以往的“多头检查”向“一码统管”转变,从“重复执法”转变为“数据赋能”,不仅刷新了城市治理的“新速度”,更以制度创新折射出成都对企业“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友好营商环境。
成都推行的“一码检查”综合监管机制,阐述了其推行背景、实施方式、积极效果和未来规划。该机制有效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重复检查问题,提高了检查效率和透明度,推动了监管体制的深层重构和城市治理的创新发展,为企业营造了友好的营商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