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热潮下,中科慧灵如何破局前行?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记者专访了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正涛,深入探讨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内容,展现了该企业在这一新兴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在当下,人形机器人的热度居高不下,这也使得那些在幕后默默耕耘的企业创始人逐渐走到了台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记者特意专访了三位处于行业一线的“当局者”。在行业内部,大家围绕着产业拐点、商业化逻辑以及量产时间表等关键问题,试图为众多好奇的旁观者解开疑惑;而在行业外部,大家则聚焦于科技、流量和创业,想要探究科技与大众的首次“亲密互动”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又能创造出何种价值。

人形机器人热潮下,中科慧灵如何破局前行?

画面中,张正涛(右)正在接受记者的专访(张笑嫣/摄)。虽然人形机器人的热潮才刚刚兴起,但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宝CASBOT”)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与机器人的缘分却早在机器人还未“火”起来的时候就已结下。

时间回溯到2015年,张正涛萌生了将机器人产业化的想法。随后在2016年,他从光学智能检测领域切入工业场景。直到2023年8月,灵宝CASBOT正式成立。而这一切的缘起,是一个乒乓球机器人项目。

2011年,科技部启动了乒乓球机器人项目,张正涛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团队成为了第一批参与的团队。他们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教会机器人打乒乓球,最终机器人能够与人对打至少200多个回合。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记者与张正涛聊起了这段特殊的经历,以及它对灵宝CASBOT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张正涛形象地比喻道:“灵宝CASBOT就像是一个技术篮子,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有重大的成果都装了进去。”也正因如此,成立还不到两年的灵宝CASBOT,已经拥有了多款人形机器人,并且顺利进入了产品交付阶段。

灵宝CASBOT SE作为早期产品,具备了各种各样的能力。而灵宝CASBOT 01(昵称“星期三”)可能是目前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它属于大力士类型,还可以基于不同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正涛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有比较明确的商业化路径,先从工业领域入手,再拓展到家庭领域;先在半结构化的环境中发展,再逐渐进入泛化的环境。”如今,客户越来越开放的心态,让灵宝CASBOT有了更多提供解决方案的机会。即便当下无法完全依赖自主决策,也可以利用传统方式来提高成功率。这是人形机器人的高流量所带来的宽容度,但张正涛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份热度转化为对核心技术的耐心投入。

以下是记者与张正涛的问答环节:

Q:本次中关村论坛,灵宝CASBOT的机器人承担了迎宾、主持等工作,下一阶段将参与什么重要项目?

A:灵宝CASBOT SE会在4月中旬参与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我们准备了两台机器人。不同的比赛考查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操作能力,有的注重竞速能力,还有的对交互能力有要求,比如要做到延迟小、声音更流畅等。而半马比赛核心考查的是机器人的行进速度,检验的是机器人本体的稳定性以及行动的稳定性。我们的原则是参赛的机器人不要因为提高某一项能力而裁减另一项功能,因为如果将某一项功能做得过于极致,另一个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我们希望我们的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在各个场合都能展现出良好的综合能力,所以不会对参赛的机器人进行改造。

Q:当下人形机器人还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现在受到的高关注对行业发展是好是坏?

A: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关注度是一把双刃剑。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融资额超200亿元,各大投资机构为行业注入了资金活力,推动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多项政策的出台,也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研发导向和场景落地支持。公众的关注可以提升社会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促进市场需求的增长。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形成良性循环。

但人形机器人行业也需要警惕泡沫化风险。社会各界过高的期望值可能导致短期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或者引发过度炒作等问题。只有将热度转化为对核心技术的耐心投入,才能避免重蹈其他行业“概念炒作 – 泡沫破裂”的覆辙,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明星”迈向“产业支柱”。

Q:2024年你提到机器人行业开始迈向“智能 + 物理”深度融合的全新阶段,具体在工业场景,这种融合将带来什么变化?客户对这种变化有怎样的反应?

A:举个质检的例子,人眼可以从各种角度检查鼠标、笔记本、茶杯等各种物品,但机器却做不到。机器能检查鼠标,但不一定会检查笔记本,而且它也没有人手那么灵活。反过来,人做这个工作特别费眼,尤其是检查玻璃等物品。在“智能 + 物理”深度融合阶段,灵巧手像人的手一样灵活,这是物理部分。机器人会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能够很快学会多种产品质检的操作方式,同时把数据传给工厂的大脑,再与灵巧手进行硬件结合。这种深度融合在工业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比如机器人可以在2 – 3小时学会做一种型号产品的质检。

从年前开始,很多细分领域的世界级制造业企业主动前来洽谈合作。有一家企业梳理出了从易到难11个场景,以开放的心态让我们去尝试。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寻求类似的合作方式。基本上我们的机器人可以2 – 3个月进行一次技术迭代,这个迭代包括硬件、软件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场景结合。

Q:现在大厂都在加大AI布局投入,切入具身智能的也不少,作为创业公司会感受到压力吗?

A:大厂入局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大厂在算力、资金和生态整合上具有优势,比如谷歌、英伟达通过开源平台降低行业技术门槛,让产业链加速成熟;另一方面,具身智能领域还没有形成垄断格局,创业公司凭借垂直场景深耕和技术差异化是有突围机会的。国家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支持也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尽管面临激烈竞争,但我们会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路径。

本文通过对灵宝CASBOT创始人张正涛的专访,全面展现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张正涛分享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产品特点和商业化规划,同时深入探讨了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高关注带来的利弊、“智能 + 物理”融合的工业应用以及大厂竞争等问题。这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灵宝CASBOT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808.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