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探寻传承新径

本文聚焦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该论坛以“走进数智时代、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在上海举行。围绕清明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中华传统文化“赋能”等问题,两岸专家学者、台商台青台生代表及文化界人士展开交流探讨。

在当今时代,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精神内核的清明文化,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课题。同时,如何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中华传统文化“赋能”,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3月29日,以“走进数智时代、共筑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在上海盛大举行。近70位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台商台青台生代表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和文化参访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论坛主办方之一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蒋孝严在书面致辞中深刻指出,缅怀共同悲壮的历史记忆,是两岸同胞携手开创、和平融合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向来重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过去,我们通过祭拜共同的祖先,追思纪念历代民族英雄与爱国先烈;今后,我们更应当大力发扬中华清明文化,同心守护民族记忆。

作为沪台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项目之一,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今年首次将清明文化放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上海市台联党组书记李海泳表示,本届论坛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巧妙地将清明文化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数智技术相结合,为两岸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共同思考和探索的优质平台。

近年来,网络祭祀、数字墓园等新兴清明文化现象不断涌现。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数字化”为清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三方面的宝贵机遇:一是创新文化体验,能够以沉浸式体验等新颖形式生动展示清明文化;二是拓展文化传播人群,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并积极参与清明文化活动;三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涵盖清明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数字艺术、影视作品等多个领域。

两岸青年代表也积极参与讨论,就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记忆书写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并呼吁进一步加强两岸数字人文合作。

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指出,近年来台湾当局在青少年中推行“去中国化”,在台军中搞“去黄埔化”,导致黄埔历史只能尘封在档案馆和校史馆里。他致力于通过数字技术将黄埔历史档案“活化”,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珍贵的历史,重建台湾民众的“黄埔记忆”。

与会者普遍达成共识,清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两岸应当以文化共鸣为桥梁,促进心灵相通。

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会长顾祖华强调,文化是沉淀在两岸同胞血液里的DNA,唤醒它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交流。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也表示,中华文化既是两岸的根脉,也是两岸的未来。

此次论坛由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聚焦数智时代背景下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会各方围绕清明文化与数智技术结合展开讨论,认识到数字化为清明文化带来多方面机遇。同时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基因,应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心灵相通,守护民族记忆。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8822.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