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江苏南通启东市,详细介绍了其在长江口协同区建设背景下,通过项目引建、专班推进、科创协同和绿色转型等多方面举措,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在江苏南通启东市吕四港经开区惠生海工装备基地,机械的轰鸣声与阵阵海潮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座堪称“超级工厂”的基地,总投资高达90亿元,主要生产中大型浮式天然气FLNG装置。目前,它已初现轮廓,一期预计在年底建成,全面投产后年产值有望达到200亿元。令人惊叹的是,从去年6月开始接洽到8月正式签约,惠生海工装备基地项目仅仅用了41天就敲定,这刷新了启东重大项目签约落地的时效纪录。启东市数据局政务服务驻沪办事点负责人俞美揭示了其中的关键因素:“惠生海工基地总部位于上海,从项目接洽到施工手续办理,市里和园区两级联动,提供全流程服务代办,确保项目能够快速高效地推进。”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快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以下简称“长江口协同区”)的建设。今年一季度以来,启东市紧紧抓住长江口协同区北岸先行区的发展机遇,在项目引建方面争分夺秒。17个泛半导体项目集中签约,韩通新能源高端海工装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成功签约,海力风电再次投资25亿建设海上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基地二期项目,拜耳健康消费品供应中心桩基工程也顺利完工。地处长江口北翼前沿的南通市,将跨江融合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深层次对接上海。启东距离上海仅一个小时的车程,是南通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在长江口协同区建设中,启东作为北岸先行区,也是重要的承载地。记者从启东市发改委了解到,2023年10月,启东市出台了深化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高层次协同开放。为此,当地专门成立了长江口协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长江口协同区建设工作纳入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长江口协同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沿江沿海高质量发展建设等多项工作。为了畅通两地企业群众的办事通道,2023年2月,启东市在上海设立了浦东、浦西两个政务服务驻沪办事点,提供咨询、代办、帮办等各类服务,打造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的升级版,不断加强两地“协同”,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作为办事点负责人,俞美每周一都会从启东赶到上海上班。她表示:“两个办事点各驻守半天,主要协助办理项目招引、人才引进,包括人社、医保、税务等100多个事项的协同办理。”惠生海工装备基地项目正是她服务的重点项目之一。除了惠生海工装备基地,英内物联英内物联网科技启东有限公司也享受到了两地协同带来的“红利”。由于上海总部的生产基地需要扩容,英内物联考察了不少地方,最终选择落地启东。启东公司负责人姚远解释说:“当地政府协调中国银行提供了5000万元贷款,南通大学教授钱旦敏帮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这两项支持都非常给力!”
在启东经开区艾力斯医药生产基地,制粒、压片、包衣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盒盒创新药甲磺酸伏美替尼片从这里下线,将用于救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一江之隔的上海张江周浦医学园区,坐落着艾力斯医药科技总部研发实验室。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剂部副总监付小菊习惯了跨城工作,她表示:“两地仅1个多小时车程,公司实现了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启东的目标。”当日就能来回的便捷交通,让跨城工作变得轻松。近年来,启东以“科创飞地”为纽带,书写着沪启联动的协同创新故事。为了扎实推进两地科创协同,启东市成立了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集聚沪启两地的科创和产业资源,建立起研发、孵化、前窗在上海,生产、转化、后台在启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两年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启东研究院在启东高新区落户。此后,该校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于伟便经常往返于沪启两地。目前,他已与启东20多家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涉及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资源与环境、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于伟表示:“企业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作为应用型高校,该校启东研究院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应用技术落地,这与启东当前的制造业发展需求十分匹配。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有效地推动了生产难题的解决。江苏瑞斯达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计划生产一款能操作手机等智能设备的触屏手套,但苦于无法实现技术突破。于伟获悉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该公司研发出了石墨烯触屏手套。他说:“以较低的成本创造了可观的利润,这就是科创的价值。”
近日,国内首艘全电驱拼装式深水环保绞吸挖泥船“浚澜”号、世界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轮陆续从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区振华重工码头顺利出坞启航。上海振华重工启东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华介绍说:“公司持续推进绿色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制造,承建的15000方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项目还被授予了《产品碳足迹证书》。”去年交付的“新海鲟”轮在纯气体燃料模式下,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为零,氮氧化物排放可减少80% – 90%、二氧化碳减少20%,环保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正成为越来越多启东企业的主动选择。在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搭载物联网传感器的智能设备有序运转,机械臂精准焊接高压氢阀组件。从最初给钢厂做配套,到如今给核电站、氢能、能源化工做配套,这家企业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该公司副总裁章其强介绍,公司投入5亿元建设的核电阀门扩容项目预计今年6月份建成,此外还计划再投资5亿元建设智能化生产线,他表示:“应用阀门还能用在海工船舶上,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口协同区建设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启东市绿色转型成效显著:2024年,吕四港经开区纳入江苏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名单、南通市(近)零碳建设首批试点;振华重工、林洋能源两家企业获批省级绿色工厂,中远海工入选南通市零碳工厂。记者从启东市发改委获悉,下一步,该市还将全面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节约资源、减污提质增效。启东市委书记杨中坚表示:“长江口协同区建设对启东来说是‘家门口’的机遇。”目前,启东正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战略,推进与上海的产业转移承接、配套衔接、供需对接,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双向奔赴。
本文围绕启东在长江口协同区建设中的发展情况展开,介绍了其在项目引建上的高效成果,通过专班推进保障政务服务协同,利用科创协同实现产学研融合,以及积极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等多方面举措。启东凭借自身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在产业发展和区域协同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有望在与上海的协同发展中实现更大突破。
原创文章,作者:Isaia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