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东区红丰镇和织篢镇综治中心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为。红丰镇综治中心帮助50名工人讨回拖欠一年多的工资,织篢镇综治中心整合多部门功能,多方协作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是“枫桥经验”的创造性实践。
在阳东区红丰镇,最近一段时间,一段令人称赞的佳话在当地广泛流传。原来,在镇综治中心的积极协调之下,50名工人成功拿到了被拖欠一年多的工资,他们的权益终于得到了保障。
事情的详细经过是这样的:去年10月28日,某公司的部分员工心急如焚地来到红丰镇综治中心,反映该公司存在拖欠工人工资的严重问题。镇综治中心高度重视,迅速展开了充分而细致的调查。经过一番深入了解,发现该公司由于资金链断裂,已经陷入了困境,根本无力承担50名工人的薪酬支付义务。截至当时,累计拖欠的工资总额竟然高达53万元。
面对这一极为棘手的问题,红丰镇综治中心没有丝毫回避,而是勇敢地担当起责任。他们积极联系多方当事人,组织面对面的调解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该公司负责人被综治中心的诚意和坚持所打动,同意将厂内的设备、产品和其他资产抵押给工人,以偿还拖欠的工资。
为了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各部门积极与综治中心合作。法院系统大力推动“线上法庭”“法官工作室”进驻综治中心,建立了“诉调对接”机制,让司法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检察院在综治中心设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进一步强化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公安部门依托“警调对接”平台,实现了治安案件与民事纠纷的联动处置;司法局则强化品牌调解室建设,优化“访调对接”“检调对接”机制,为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织篢镇综治中心更是整合了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10余项功能。公安、司法、自然资源、妇联等12个部门纷纷进驻,打造了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在这里,群众只需进“一扇门”,便能解决“万般事”。它既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让各种矛盾在这里得到妥善解决;也是风险隐患的“预警站”,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在织篢镇,法院系统与派出所、司法所依托“一庭两所”联调机制,推动治安案件与民事纠纷的联动化解。司法部门强化业务指导,实现了全镇所有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全覆盖。公安机关依托“警调对接”平台,将轻微治安案件引入调解程序,这样既节约了执法资源,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粤平安”平台,能够实时监控全镇重点区域,网格员手持终端动态上报问题,指挥中心即时分派任务,形成了“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将风险“掐灭在萌芽”状态。
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让织篢镇的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了“最后一米”。妇联进驻中心,为妇女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成立专班,专门解决山林土地、农资分配等纠纷;团委联合“双百社工”站,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开展帮扶;县星火志愿者协会“戒毒帮帮团”进驻,用“同伴教育”帮助戒毒人员重建生活信心;本土企业主动担当,高管积极参与调解劳资纠纷、邻里矛盾,成功化解了多宗企业内部矛盾;“五老”调解队活跃在田间地头,用“乡音乡情”化解宅基地划界、灌溉用水等纠纷。
织篢镇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是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统筹政法力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结果。这正是“枫桥经验”在当地的创造性实践,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通过讲述阳东区红丰镇和织篢镇综治中心的具体工作,展现了它们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红丰镇综治中心成功帮助工人讨回工资,织篢镇综治中心整合多部门资源,多方协作,多元参与,是“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