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男性随地小便这一不文明现象,通过苏州马拉松选手在牌匾前小便的事件引入,深入剖析了男性随地小便的常见场景、原因,包括不雅成本低、生理结构差异导致的如厕习惯不同等,还探讨了影视作品中对男性小便场景的呈现,反映出这种行为背后的社会和文化逻辑。
当一个人往墙根一站,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却可大可小。在现实生活中,比尿液更难冲刷掉的,是隐藏在规则缝隙与文化基因深处的懒惰和侥幸心理。公共空间的墙角,仿佛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尺度,同时也蕴含着男性叙事的多重逻辑。
作者 | 张文曦
编辑 | 詹腾宇
题图 | 《唐人街探案2》
近期,“随地小便”这一话题再度登上热搜。在2025年3月2日的苏州马拉松赛场上,出现了极为荒诞的一幕:有5名参赛选手竟在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的校门牌匾前公然小便。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据跑友指出,仅仅20米外就整齐排列着一排移动厕所。
随地小便的男人,总会有下一个
在众多不文明行为中,男性随地小便几乎可以说是位居榜首。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辛苦工作了五个工作日,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满心欢喜地去公园放松身心。当你正准备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时,扑鼻而来的却是一阵刺鼻难闻的尿骚味。你循味望去,只见一名男性正背对着你旁若无人地解手。更让人不适的是,如果他还光着膀子或者把衣服卷到胸口处,这无疑是传统性别观念遗留的典型产物。
在大量的社会新闻中,男性随地小便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真的是“随地”:无论是小区电梯里、街角巷口,还是公共交通工具上、大学校园里,都能发现这种不文明行为的踪迹。这就如同有些人在某些路段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一样,在缺乏即时监督、规则无法完全覆盖的环境里,“解决问题”的思维往往会压过遵守规则的意识。
如果说动物在特定的地方小便是为了标志领地,那么人类男性随地小便的原因则复杂多样。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和女性相比,男性的不雅成本无疑更小。大部分男性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不是所有人方便时都像他们一样便捷。男性不需要把裤子完整地脱掉,只需要拉开拉链,甚至打开车门找个绿化带,就能轻松解放膀胱。而同样的事情,如果行为主体换成女性,就会变得非常不便,还容易陷入“吃亏”“让人白占了便宜”的尴尬境地。鲁迅先生就曾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他在家里墙上挂了一把弹弓,专门用来从窗缝里射在院子小门边墙角小便的人。
即便男性随地小便的行为被无数次拍下来,大部分人仍然秉持着一种“法律没规定不能做,你不能拿我怎么样”的态度。作为女性,我在长时间外出时从来不敢喝太多水。根据过往的经验,景区和商场里的女厕前总是排着长队,公共卫生设施的紧缺已然内化为女性的一种生活经验,形成了一种“要出门就少喝水”的下意识反应。但男性很少会有这样的担忧。两性之间不同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男女在如厕时间、习惯、等待时间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习惯了不用等厕所的男性,很难会提前设想“男厕不够用”的场景,自然也不会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一旦有了需求,不过是找面墙的事。
从公共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甚至加剧了规划部门的惰性。按照男性的如厕时间来规划移动厕所的数量和运转方式,对女性而言是一种不公平的举措。作为参考,2024年国家铁路局修订《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规定候车区(厅、室)内男女厕位比例应为1∶2。但这一调整的落实尚需时日,更不用说马拉松比赛这类更临时、更动态化的场所了。
“迎风尿三丈”,就等于男性气概吗?
即便随地小便的行为被人发现并拍下来,男人大概也不会觉得尴尬。在外撒尿,对他们来说仿佛是一件和吃饭、喝水同等正常的小事。如果有人像《好东西》里的王铁梅那样吼一声“干吗呢?里面没厕所啊?”,现实中得到的可能是一句反问:“关你什么事?又没让你看了!”
(图/《第二十条》)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男性小便场景的呈现。比如在《唐人街探案》里,刘昊然和王宝强二人并排撒尿,商量下一步对策;在《英雄本色》《末路狂花》等电影里,小便可以概括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友谊,是表现友情、信任与共同立场的凭证。在2010年的电视剧《三国》中,陈建斌饰演的曹操总共有三段撒尿的戏份,还引发了很大争议。在躲避董卓追杀、独自逃亡的路上,曹操与陈宫两人一边撒尿,一边点评天下局势,仿佛对着荒野撒尿的西部牛仔,有种眼前世界都属于我的快感。更经典的一段来自赤壁之战后返回许昌的路上,曹操路上当着司马懿和众将士的面又撒了一泡,大喊:“这泡尿撒得痛快!”
本文围绕男性随地小便这一不文明现象展开,从苏州马拉松选手的事件切入,分析了该现象的常见场景、原因,包括生理结构差异导致的如厕习惯不同、不雅成本低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等,还通过影视作品中男性小便场景的呈现,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和文化逻辑,呼吁人们关注这一问题,提升公共文明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