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昆仑约定〉:用亲身经历书写高原戍边军人的壮丽篇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3月30日推出毕淑敏的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在新书对谈活动中,毕淑敏、梁晓声、施战军、俞敏洪等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同时介绍了小说的背景、创作初衷以及众人对该小说的评价。

人民网北京4月1日消息,3月3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了知名作家毕淑敏的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在这场备受瞩目的新书对谈活动现场,身份多元的毕淑敏,她不仅是知名作家,还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和内科主治医师,与作家梁晓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著名评论家施战军、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齐聚一堂。他们围绕着这部新作,从创作灵感的来源、作家肩负的使命感,以及青春岁月里的奉献精神等多个独特的角度,展开了一场深入且富有意义的对谈。

毕淑敏〈昆仑约定〉:用亲身经历书写高原戍边军人的壮丽篇章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昆仑约定》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原戍边时期。在这部作品中,毕淑敏凭借着细腻且生动的笔触,成功塑造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军人形象。这些军人不畏艰苦的环境,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他们敢于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自己。毕淑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的底色,巧妙地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雨变幻与个人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刻画了戍边战士们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

谈及创作《昆仑约定》的初衷,毕淑敏深情地表示,这就像是一颗在自己心里埋藏了几十年的种子,也是她对一座山许下的庄严承诺。她回忆道,年轻的时候一直没有动笔去写,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写作技艺不够成熟,害怕无法将当年那些强烈的震动感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出于一种对作品质量的高要求和对创作的敬畏之心,她曾希望这部小说能在自己生命末期临近的时候去完成,所以一直尽可能地延后创作时间。然而,岁月不饶人,当有一天她算了算日子,发现自己已经70岁了,她意识到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于是毅然决然地开始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梁晓声在阅读完《昆仑约定》后,有着深刻的感悟。他认为这是一部受义务感和责任感驱动而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具有亲历性。毕淑敏在作品中,既有对敬爱之人离世的哀伤之情,又有对亲密战友生存的庆幸之意,这些真挚的情感使得笔下的文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而且,反映高原战区八名16 – 18岁之间女卫生兵集体生活经历的长篇小说,《昆仑约定》似乎是第一部,它对军旅题材的创作有着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施战军对《昆仑约定》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这部小说的情节具有很强的黏性,能够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小说中的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处理得十分出色。他还提到,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昆仑约定》是一本关于人生海拔的书。就像“只有云知道”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一样,它让读者去思考人生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此外,毕淑敏通过描写普通士兵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功地唤起了读者们对精神高度的向往。

本文围绕毕淑敏的新作《昆仑约定》展开,介绍了新书发布活动,阐述了小说以高原戍边为背景、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底色的特点,讲述了毕淑敏的创作初衷,还呈现了梁晓声和施战军对小说的高度评价,展现了这部小说在创作和题材上的价值与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707.html

(0)
SereneSerene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