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引发的生命告别思考,从看临终关怀的意义

本文围绕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曾兢院长推荐的《最好的告别》展开,书中探讨了衰老、临终关怀等问题,还通过真实案例展现了生命质量的重要性,同时讲述了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类似案例体现关怀的温暖。

如果有选择的机会,你会如何筹备自己这一生的告别呢?由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曾兢院长推荐的《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以故事为引,带领我们对生命进行反思与思考,也为更多人了解临终关怀和老年护理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

一本好书引发的生命告别思考,从看临终关怀的意义

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 曾兢

作者阿图·葛文德医生借助一系列真实发生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关于衰老、临终关怀以及医疗伦理等重要问题。对于这本书中最触动自己的内容,曾兢院长表示,是书中对“善终服务”的阐释。葛文德医生在书中讲述了女儿的钢琴老师佩格的临终故事:佩格在经历了长期的放疗和化疗等癌症治疗后,她深刻地觉得,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与其屈辱、被动地等待死亡降临,不如让剩下的日子过得坦然、顺遂自己的心愿。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佩格不仅坚持继续教学,还举办了两场音乐会,她用自己这一生所热爱的事情,为自己的生命浇灌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终点。曾兢院长认为“这体现了生命的质量重于长度,警示我们反思医疗目标”。

曾兢院长坦言,在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也曾有过一个类似的案例。有一位肺癌晚期的徐婆婆,入院后虽然身体上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医护人员却发现她一直情绪烦躁,总是沉默寡言,脸上也看不到一丝笑容。“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徐婆婆曾经是一名越战医务兵,那段经历是她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重要部分,其中充满了艰辛、荣耀以及与战友间的深厚情谊。”让曾兢院长感慨不已的是,当婆婆谈起这些往事时,眼中总是闪烁着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之情,那些回忆对徐婆婆来说无比珍贵,她还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再见一见战友们。在安宁疗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联系上了她的老战友。当那位穿着旧军装、胸前佩戴着同样军功章的老人出现在病房时,徐婆婆的眼中闪烁着难以言喻的惊喜与激动。最后,徐婆婆在团队的关怀下完成了最后的告别,心愿达成,温暖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一本好书引发的生命告别思考,从看临终关怀的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以及书中案例,还有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真实事例,强调了生命质量的重要性以及临终关怀能带给人们的温暖和意义,启示我们要更加关注生命的终点,反思医疗目标。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784.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