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热潮下“私兔”与急救跑者服务市场火爆,规范待完善,“私兔”服务与急救跑者培训:马拉松商业化新现象引争议

本文聚焦当下马拉松热潮催生的新兴商业现象,介绍了“私兔”服务的市场行情、收入情况以及“急救跑者资质”培训产业链,同时探讨了这些商业化现象引发的争议和行业规范举措。

当下,马拉松热正催生出一门新兴生意——“私兔”服务。在市场上,“私兔”服务明码标价,从1999元的基础陪跑到万元级的VIP套餐应有尽有,其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升温。

2025年春季,马拉松赛事迎来爆发期。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5年3月23日和3月30日这两个周日,全国就有超20个马拉松赛事在多地密集开跑,超过30万跑者踊跃冲向赛道。

随着马拉松赛事的火热,专业化服务市场也随之快速扩张。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场上私人配速员(圈内俗称“私兔”)的单日服务费5000元起步,这一费用相当于普通跑者全年参赛费用的几倍之多。有职业“私兔”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在3月和4月赛事旺季,周末的赛事档期全部排满,预计这两个月的收入将突破6万元。”

在马拉松热潮的推动下,被商业化的不仅仅是“私兔”服务。记者留意到,“急救跑者资质”正逐渐演变成业余跑者的“入场通行证”。上海的某社会救援机构推出了“急救跑者定制班”,参加急救培训收费1000元,还承诺“包过考核、优先获得马拉松赛事急救跑者资格”。

马拉松热潮下“私兔”与急救跑者服务市场火爆,规范待完善,“私兔”服务与急救跑者培训:马拉松商业化新现象引争议

图为2024年长三角·青浦新城半程马拉松赛。

职业私兔旺季两月收入预计破6万 有人为“参赛名额”付费

3月23日,在宁波马拉松的赛道上,职业“私兔”李阳(化名)正以精准的配速引领着身后的“老板”奔跑。她为这场比赛提供的服务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赛前制定训练计划、比赛全程递送补给、实时拍摄视频素材,甚至在跑者濒临崩溃时充当心理教练。这场长达42.195公里的陪伴,为她带来了5000元的收入。

李阳透露,3月和4月正值赛事旺季,她周末的档期已全部排满,预计这两个月的收入将突破6万元。她还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像她这样的私人配速服务,也就是所谓的“私兔”,正在逐渐形成一个产业。在她所在的“跑圈”,单场服务报价一般5000元起步,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单纯陪跑,延伸到了赛前肌效贴包扎、赛后筋膜放松等增值项目。部分高端“私兔”甚至配备了运动摄像机,会为客户剪辑专属的赛事纪录片。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私兔”服务明码标价已成为常态,从1999元的基础陪跑到万元级的VIP套餐都能看到。

李静告诉记者,以长三角区域跨市比赛为例,普通跑者一场比赛的总花费一般在1000元左右。其中,报名费100元,交通费300 – 500元,住宿费300 – 400元不等。在个人装备方面,衣服、裤子、跑鞋的花费约2000元,但这些装备可以多次使用。如果需要坐飞机去较远的城市,甚至出境参加比赛,费用则会贵很多。李静坦言,在她的跑圈里,有很多发烧友会去日本、东南亚等地参赛,“就当顺便旅游了”。

业内资深“私兔”王小鹅(化名)介绍,“私兔”的收费会依据客户对赛事的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帮助客户“破四”和“破三”的服务收费会贵一些,“破三”的服务7000元起步。不过,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私兔”,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客户的青睐。

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上海马拉松等7场头部赛事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4.19亿元,间接效益和拉动效益更为可观。在这份报告中,还首次提到了“非官方配速员”这一称呼。据不完全统计,“非官方配速员”等个性化服务在马拉松比赛中的占比达12%。这种现象背后,体现出跑者对成绩的极致追求。

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私兔”的出现是因为赛事官方配速员让更多选手认识到配速稳定的重要性,以及有人带跑的经济性。从长远来看,这呈现出赛事经济越发多元和成熟的趋势,作为个人愿意为服务类消费买单的一个观察窗口,可以持积极的态度看待。

与“私兔”的高收入情况不同,另一群特殊跑者正在为“参赛名额”付费参加培训。在上海女子半程马拉松现场,李静(化名)穿着醒目的“急救跑者”马甲奔跑。这位三年内曾参与20余场马拉松赛事的发烧友坦言:“去年报名北马未中签,后来有好友告知她,参加急救培训考取资质,可以获得直通名额。”

而这条获取参赛名额的通道也催生了特定产业链。上海某社会救援机构推出的“急救跑者定制班”,参加急救培训收费1000元,承诺“包过考核、优先成为马拉松赛事急救跑者资格”。由于中国田径协会明确规定急救跑者需具备AHA(美国心脏协会)认证或是职业医护人员,所以不少社会救援机构就以此为“卖点”,以培训班“搭售”急救跑者名额。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样的培训往往急于求成,导致能力资质存在注水现象。

商业化“私兔”边界争议 可能破坏公平性?

对于“私兔”这种“新生意”,市场上存在诸多争议。有业内人士指出,“官兔”本应是赛事的“活时钟”,但商业化的“私兔”可能会破坏比赛的公平性。

有知情人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2024年合肥马拉松曾出现“流氓兔”事件:某“私兔”为保护雇主强行阻挡其他选手,引发了群体投诉。而急救跑者的资质乱象更令人担忧,某地马拉松组委会曾抽查发现,15%的急救跑者无法正确使用AED设备,或在跑步过程中不按规定佩戴对讲机等呼救设备。

面对这些争议,市场化力量正在推动行业规范。2025年初,国内首个“职业陪跑员认证体系”上线,要求从业者至少具备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男子全程3小时10分以内),并完成运动生理学课程。部分赛事开始设立“私兔专属通道”,要求提前报备配速计划。而在急救跑者领域,田协拟推行“双轨制”,将急救资质与参赛资格脱钩,同时提高官方急救跑者的福利待遇。

本文围绕马拉松热潮下“私兔”服务和“急救跑者资质”培训等商业化现象展开,介绍了其市场行情、收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私兔”服务市场需求升温,职业“私兔”旺季收入可观,但商业化“私兔”可能破坏比赛公平性;“急救跑者资质”培训催生产业链,但存在资质注水问题。面对这些争议,行业正逐步推动规范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9932.html

(0)
EdelineEdeline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