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长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通过介绍当地智慧农业出现的三件“怪事”,展现了智慧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改变,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发展的成果。
如今,智慧农业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在安徽省天长市,近年来随着先进农业装备的广泛使用,农田里出现了令人称奇的变化:水、肥、药的用量不断减少,农作物单产却呈增加趋势,还渐渐出现了三件“怪事”。
“一怪”:智慧种地像比赛
当春意渐浓,万物复苏生长之时,在三元村上泊湖附近的家庭农场里,连片的冬小麦已返青起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一台北斗激光平地机在麦田里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农场负责人张建昌介绍说:“这台加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平地机,精准度极高,平整土地的误差仅2厘米。它不仅能够节水节肥,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除了北斗激光平地机,在张建昌的农田里,还配备了墒情监测仪、虫情监测仪、苗情监测仪、孢子捕捉仪等一系列智能设备。这些设备通过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和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农田信息的一体化管理,能够实时采集监测田间的各类数据。
(俯瞰张建昌在三元村的家庭农场。徐晓峰摄)
张建昌感慨地说:“以前觉得植保无人机就已经很高级了,现在它都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过去种田都是和别人比经验,现在我们都是比设备、比科技,种地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高,效益就越好。”
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信息化股股长闵继香表示,2024年天长市新培育数字农业应用场景7个,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多个领域,累计达到33个。“从传统农业到机械化农业再到智慧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助力天长农业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
“二怪”:无土栽培高价卖
在天长市天康农业示范园里,有两座占地15亩的日光温室大棚,显得十分特别。透过玻璃向里望去,隐隐约约能看到里面种着一些蔬菜,它们有的爬在墙上,有的吊在顶上,有的挂在架上,形态各异,与众不同。
走进大棚内,仿佛置身于一座田园风光与工业美感相得益彰的“蔬菜工厂”。各类蔬菜轨道、托盘有条不紊地转动运行,培养架上生长着多种时令蔬菜,把整个大棚点缀得绿意盎然,而且看不见一点土的痕迹。
(天康农业示范园无土栽培的蔬菜。)
记者不禁产生疑问:离开土,蔬菜还能活吗?
基地负责人陈宁波掀开培养架上的定植盘,向记者展示道:“你看,这些蔬菜的根须比土壤种植的蔬菜要长要密。这就是‘无土栽培’,蔬菜通过这样的根须吸收配方营养液生长,可以放在水面上、架子上、管道里种植。”
蔬菜种植花样多了,能挣钱吗?
记者采访发现,通过无土栽培技术,蔬菜无需人工施肥、除草、浇水及喷洒农药,不仅外观整洁,更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种植理念。最重要的是,这种技术缩短了蔬菜的生长周期,通过精准调控实现错峰上市,使得蔬菜价格较市场高出一倍多,真正实现了从“吸睛”走向“吸金”。
“三怪”:水桶养鱼赚满袋
在大棚里种菜是常见的事,但在天康农业示范园里,却能看到用一个个大水桶养鲈鱼、鲫鱼的奇特景象。
记者在大棚里看到,20多个直径四五米的养殖桶整齐地排列着,养殖桶内水流清澈见底,泛着淡淡的咸香,一群群鲈鱼幼苗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弋,这完全颠覆了传统“池塘养鱼”的固有观念。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养殖桶里的鱼苗。)
该项目负责人沈玉滨告诉记者,与传统养殖相比,这种新兴的装备化养殖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它可以降低养殖成本,节省养殖空间,并且摆脱地域限制,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能够实现反季节育苗。
沈玉滨信心满满地说:“去年我们成功养殖了第一批鲈鱼,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利润率非常可观。未来,这里将继续打造更多的标准化养殖大棚。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拓宽江浙沪销售市场,让鲜活的鲈鱼‘跃’上长三角百姓的餐桌。”
本文介绍了安徽天长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三件“怪事”,包括智慧种地比拼科技、无土栽培蔬菜高价售卖以及水桶养鱼盈利可观。这些事例充分展现了智慧农业通过先进技术和创新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巨大推动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