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指引塑料包装循环经济新方向,解读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助力塑料包装绿色转型

本文围绕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与中国包装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展开,介绍了我国塑料包装的使用数据、全球塑料生产现状,分析了国际上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制度,阐述了我国塑料包装发展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意义。

在当今社会,塑料包装的广泛使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形成塑料包装循环经济体系呢?日前,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与中国包装联合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指引塑料包装循环经济新方向,解读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助力塑料包装绿色转型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与中国包装联合会携手发布的这份《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塑料包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行道路。

先来看看我国塑料包装的使用情况。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达4500万吨。在这些塑料包装的应用领域中,食品领域的塑料包装占比高达43%,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一次性购物袋、背心袋、垃圾袋软包装占比11%;快递包装领域占比9%;服装包装领域占比8%;美妆及日化领域占比6%;其他领域占比24%。

《报告》还披露了全球塑料生产的现状。在2023年,全球生产的塑料约为4.14亿吨,并且预计到2050年这个产量将翻倍。其中,三分之二的塑料在短暂使用后就会成为废弃物,而约42%的塑料原材料被用于生产塑料包装。这组数据无疑凸显了塑料包装带来的环境压力。

在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目前,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建立了一套以生态设计制度、禁限管理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原材料强制使用制度、典型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可持续包装认证制度和碳足迹认证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这些制度成为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表示,尽管终结塑料污染的国际文书在去年底未能达成,但今年8月将继续进行国际磋商和谈判。在谈判中,要求各缔约方采取适当措施改进塑料制品设计,具体包括减少价值链中的塑料使用;提高塑料制品的耐用性、可重复使用性、可再填充性、可翻新性、可维修性和可回收性,同时推广使用安全且可持续的添加剂。

以欧盟为例,其最新实施的《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案》(PPWR)对塑料包装中可回收成分占比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2030年和2040年回收材料最低比例分别为30%和65%。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当前,国际生态设计要求日益趋紧、绿色替代回归理性与科学、重复使用不断探索创新、回收利用重要性日益凸显和末端处置不断强化。我国围绕塑料包装生命周期各环节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然而,相较国际新要求、新趋势,我国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韩雪山指出,这些问题包括生态设计标准认证体系有待完善、再生塑料使用要求制度尚未建立、可降解塑料替代应用存在挑战、废塑料包装化学循环体系亟待建立等。

那么,塑料包装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报告》认为,在设计环节可全面推行生态设计,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在生产环节可全面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环保;在使用环节应加强塑料包装减量与重复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回收环节推动高值化回收利用,充分挖掘废塑料的价值;在处置环节避免泄漏等,防止塑料污染环境。

《报告》进一步指出,通过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形成塑料包装循环经济体系。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塑料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塑料循环经济,深入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是迈向人与塑料和谐发展的基础。相信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在产业界不断探索下,在相关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广泛参与下,我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将日益成熟,引领和推动塑料包装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张德元满怀信心地说。

本文围绕《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介绍了我国和全球塑料包装的使用与生产情况,分析了国际上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制度,指出我国塑料包装发展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意义。强调了发展塑料循环经济、推动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塑料包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6793.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