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解锁都市别样疗愈与成长密码

本文围绕骑行展开,讲述了作者的骑行经历、骑行带来的疗愈效果,分析了骑行热潮兴起的原因,回顾了自行车圈的发展和变迁,提及国货自行车的回归,还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自行车承载的情感与记忆,最后谈到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变化以及其蕴含的人文温度。

作者何菲分享了自己与自行车的故事。2022年,她重新骑上了自行车,在此之前,她几乎有20多年未曾碰过这一交通工具。

那年五月,骑行成了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她常常骑着小黄车或小蓝车在街区穿梭,车兜里装着可乐,初夏的风轻柔地拂过脸颊,路边的法国梧桐仿佛巨大的莴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切都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抚慰。

骑行,解锁都市别样疗愈与成长密码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骑行 樱花 公园

每天下午三四点至晚餐前,是她宝贵的骑行时光。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如吉光片羽般珍贵。5月31日,她从西区骑行9公里来到复兴东路外滩,再骑回来,全程18公里。骑行让她感到畅快、放空,仿佛自由如风。这次骑行还被本地报纸《新闻晨报》报道。

骑行,解锁都市别样疗愈与成长密码

骑行是一项一旦学会就难以忘记的技能。不管多久没骑,无需热身过渡,仅需五分钟就能重新上手。在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她有时仍会骑车投入城市的怀抱,发现了许多新奇的角落。原来,脚步和汽车去不了的地方,自行车却能到达。

骑行对于都市女性有着特殊的疗愈作用。骑行两公里后,压力逐渐卸下;三公里后,头脑越发清醒激荡;五公里后,仿佛完成了一次自我重塑。就像《昼颜》里的女主纱和,在夕照下一路狂蹬自行车,瘦弱的她既激越又洒脱,如此清澈而有力量,仿佛在隆冬时节,身上却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她仿佛要拼命摆脱桎梏羁绊,奔赴更好的自己,勇敢投入不可预知的未来。

骑行,解锁都市别样疗愈与成长密码

近年来,骑行越来越受欢迎。它既能满足代步需求,又是一种户外潮流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绿色环保、经济实惠。而且利用零碎时间骑行一两个小时,就能让人身心愉悦,仿佛完成了一次旅行,释放出日常的压抑。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骑行经历,包括打卡路线、骑行配乐、骑行穿搭等。他们在绿色出行的道路上尽情驰骋,因为相比于在健身房里机械地蹬车,户外骑行能蹬出情趣,蹬出漫游感,蹬出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

前几年骑行刚流行时,自行车圈存在着鄙视链。据说2000元是自行车圈的分水岭,大多数公路车价格都在近万元乃至几万、十几万。还有一种造型优雅、颇具精英味道的折叠自行车,如价值1.5万左右的小布(Brompton),它能放进汽车后备箱。而曾经的国货三大品牌永久、凤凰、飞鸽,却成了自行车界的土味传说。

但这两年,都市人回归了理性。既然自行车让人能与都市有更深层次的互动,就不该只看重自行车的价格和成本。因为绝大多数人的骑行并非出于高端竞技需求,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和情怀。三五百元的国货三大品牌,足以应对通勤、休闲、放松解压和健身等大多数场景。于是,国货自行车卷土重来,凤凰、永久山地车、通勤车,飞鸽折叠车等都成了淘宝自行车的畅销车型。

骑行,解锁都市别样疗愈与成长密码

在上海,豪车的密度不算高,这与上海理性内敛的城市文化有关。对于自行车,好几代中国人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行车是年轻人的梦想,也是许多家庭唯一的交通工具。人们用它载人、载粮食、载液化气钢瓶,谈恋爱、上下班、上下学……许多人的人生历程都与自行车紧密相连。有时在西区优雅的马路上,能看到穿着得体的时髦老头骑着擦得铮亮的小三轮,载着老伴悠闲地遛弯,那画面让人感觉岁月静好。

当人们习惯了开着汽车穿梭于高架、隧道时,偶尔会突然涌起一阵感慨,那很可能是怀念少年时代骑着单车招摇过市的幸福。那种单纯的快乐和掌控感,在后来的人生中已经很少出现。

作者骑车时,会想起早已移民美国的老友Steven。他们相识于年轻时,如今虽已人到中年,但相聚时依然有着别样的青葱单纯。Steven常常回忆起自己在上海优雅宁谧的街区度过的少年时代。他说读中学时,最爱放学后推着永久牌自行车和漂亮女生在衡复那几条马路上散步,日子仿佛永远过不完。后来,28永久车换成了捷安特变速跑车,与西区的氛围也十分融洽。一片梧桐叶落到车把手上的刹那,那种诗意成了他对故乡永远的镜像。

三年前的深秋,他们在兴国路吃完晚餐后,一人骑一辆共享单车去武康大楼的老麦咖啡馆喝了一杯,然后Steven骑车护送作者回家。他的车筐上挂着一个送给作者的泰国乳胶靠垫,这份充满老友调性的小礼物,让人感到温馨轻松。

骑行,解锁都市别样疗愈与成长密码

摄影师王文澜拍摄的自行车和骑自行车的人,有着毫不做作的朴素姿态和人文关怀。他说自己和倪萍恋爱时,两人经常在什刹海、后海一带的胡同里转悠,或骑车,或推车漫步。他喜欢自行车,是因为它平和,喜欢倪萍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的很多个除夕,等倪萍主持完春晚,他就掐着表骑车去接她。那时她刚从春晚的兴奋中走出来,下半夜的街上结着冰,没什么车和人。他推着车,她在一旁走着,天上飘着雪,空气清冽。尽管他们后来分手了,但可以想象那一刻他俩是多么幸福。笙歌渐熄,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显得弥足珍贵。毕竟,外部世界的强大依赖于内部世界的充实,所有物化的东西,都比不上一个“人”的力量。

有一则台湾漫画令人动容。画面中,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在自行车后座环抱着戴草帽的爸爸,蓝天白云下,两人无忧无虑地骑行在田埂上,旁边的文字写道:我不羡慕有轿车的童年,因为你们没有骑大车的爸爸。

上海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辆标定型自行车也诞生于上海。上海产的“凤凰”“永久”和天津产的“飞鸽”,在20世纪60到80年代成为中国主流的代步工具。永久牌自行车曾位列“四大件”之首,其他三件依次是上海的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和青岛的红灯牌收音机。当年永久自行车的稀有和昂贵程度,堪比今日的宝马。在最近的热播剧《六姊妹》里,20世纪80年代初的淮南机械厂家属院里,张建国擦着永久牌自行车,后座绑着印着双喜字的搪瓷脸盆,车铃叮当,那是一个志得意满的年轻人的高光时刻。而90年代初,国内出口的自行车有三分之一是凤凰牌,凤凰自行车曾是上海女孩最硬核的嫁妆。

永久牌自行车和北京烤鸭还成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一家温暖的北京记忆。1974 – 1975年间,老布什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节点。在任期间,他与夫人芭芭拉闲暇时常骑上永久自行车在胡同里转悠。他们给路人照“拍立得”,到友谊商店买邮票,去全聚德吃烤鸭。芭芭拉日后曾甜蜜地对友人回忆:“假如问我和布什婚姻生活中最愉快的时光,那就是派驻北京的那些日子了……”

骑行,解锁都市别样疗愈与成长密码

1989年,老布什就职担任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他访华,创下美国总统继任之后最快访华的记录。时任总理李鹏送给老布什的礼物是飞鸽自行车。1975年夏天,小布什来北京看望父母,骑自行车逛遍了北京城,还在北京度过了29岁生日。2005年访华时,小布什实现了第二次在北京骑车的夙愿。骑行时他说“2008年,我会来北京看奥运会”。三年后,他如约而至,成为第一位在任期间出席在他国举办的奥运会的美国总统。

中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在作者中学时,自行车是学子们最重要的代步工具,记录了飞扬不羁的青春。自行车扩大了大家的活动半径,让个体与城市亲密互动,它带来的自在与自由,是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随着城市汽车、电动车的日渐普及和轨交的迅猛发展,自行车渐渐被冷落,变得卑微而边缘化。不过,以互联网为工具、分时租赁模式的共享单车受到了青睐,不同品牌不同LOGO的单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大半。从最初的一窝蜂到如今的成熟沉淀,共享单车解决了城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地铁里再也看不到提着折叠自行车的人了,它完成了都市交通行业最后一块拼图。

18年前,作者的一个小作者十分郁闷,他的女友跟开凌志车的留日博士走了。他是在读硕士,没有家庭背景和留学背景。女友是他大学同学,等不及他出人头地,便见好就收了。他问作者是否该按揭买辆汽车去挽回女友芳心,作者用庄子的一句话回复他:物物而不物于物,念念而不念于念。过了几个月,他来看作者,笑着说自己开车来了。作者十分惊诧,他接着说买了辆电动自行车,并且有了个愿意坐这辆车的姑娘。时光荏苒,他的通勤工具早已换成了SUV,但周末他依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转悠,美其名曰:遛车。从代步到骑行,交通工具的迭代与回归,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成长弧度。

前不久在民生美术馆的《上海:摄影之都1910s – 2020s》摄影展上,有辆永久牌28大杠自行车作为装置,作者请好友帮自己与它合了影。见到它,仿佛见到了往昔。自行车是有人文温度的,如果没有自行车和邓丽君,陈可辛的《甜蜜蜜》真不够甜蜜了。与自行车有关的友谊与爱情充满古早味和乡情,那里有着普通人最深刻的命运。

本文通过作者的骑行经历、自行车圈的发展变化、不同人物与自行车的故事以及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兴衰,展现了自行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和成长,凸显了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3.html

(0)
modestymodesty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