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的政策举措展开,介绍了消费贷额度扩容、银行助力提振消费的行动,分析了消费金融需依托有效需求以及对个人借贷的建议,还探讨了银行在发展消费金融时面临的风险防控问题。
近期,多家银行紧密跟进相关政策举措,对相应的消费贷产品进行了“松绑”操作。部分消费贷产品的贷款额度有了显著提升,从原本的20万元提高到了30万元,而且线下提款的最高额度更是可达50万元。同时,贷款期限也进一步拉长,最长达到了7年。
多位业内人士对此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个人消费贷额度的扩容,能够让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差异化的授信产品。而拉长期限则有助于降低每期的还款金额,从而为消费者减轻还款负担。不过,银行在发展消费贷业务时,必须以有效消费需求为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客户的还款能力。在利率方面,不宜过度竞争,避免陷入过度“内卷”的局面。下一步,银行需要努力把消费贷市场的“蛋糕”做大,可以通过细分市场、差别化定价等方式,挖掘那些既有真实消费需求又具备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进而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
对于消费者而言,个人应当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适度进行借贷。毕竟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来提前消费,贷款最终是需要偿还的。
当前,银行正紧跟政策步伐,积极发力消费金融领域。近期,上市银行密集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在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透露了下一步助力提振消费的举措安排。
3月17日,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表示,希望借助提振消费的政策时机,对平安信用卡、汽车金融以及个人信用贷等已有的产品进行调整,包括调整额度、期限以及风险容忍度。他认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极大地扩大了零售信贷的场景,使得零售业务产品的自由度更大,业务范围更广。
3月26日,中国银行副行长蔡钊在业绩发布会上宣布,2025年,中行计划投放超万亿元贷款,创造千亿元财产性收入,投入百亿元消费补贴和减费让利,覆盖上亿境内外消费者,推出“万千百亿”惠民行动十重大礼包,以此助力居民消费升级。
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扩大消费,银行发力消费贷不仅是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因此,2025年消费贷仍然会是银行重点发力的业务领域。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鼓励银行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并支持新兴消费场景(如数字、绿色、智能消费)的金融需求。这将为银行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尤其是在批发零售、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中,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来拓展市场,提升收入来源。
虽然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需要依托有效需求,个人要适度借贷。到2024年末,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21万亿元。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和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除了传统银行信用卡和各类消费贷以外,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额消费贷,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现金贷等也十分普及。市场研究机构估计,我国汽车金融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在国际上也处于靠前水平。
除了消费贷覆盖面明显提升外,消费贷的价格也在持续下降,今年以来降幅更为明显。业内专家表示,即便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消费贷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数据显示,美国目前消费贷款利率达到了12%左右,远高于我国。
专家指出,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贷款最终是要偿还的。当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经与欧美发达经济体大体相当,过度加杠杆消费,既是对未来消费需求的透支,也会增大家庭财务负担,还可能衍生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改变等问题,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从根本上看,发展消费金融必须依托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专家认为,当前有效消费需求偏弱,需要发挥宏观政策合力,稳住居民就业和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才能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银行在发展消费金融时,不能仅仅依靠“卷价格”,丰富消费金融产品供给、加强消费金融风险防控同样重要。
曾刚认为,相关通知对银行经营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于消费贷利率,后续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但空间有限。一方面,目前部分银行利率已降至2.58%或2.68%,接近成本底线,未来大幅下调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企稳向好,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市场利率中枢基本稳定,也限制了利率进一步下降的可能。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在低息环境下,不同机构之间的额度、利率规则设定已无太大差别,后续优质消费场景将是机构重点考虑的业务领域。建议相关机构可围绕“以旧换新”“绿色消费”等政策倡导方向,将自身资源禀赋与促进消费水平提升进行充分结合,为推动消费高质量增长注入新动能。同时,下沉市场客户信用状况相对复杂,银行需建立更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随着消费贷市场的扩展,监管部门对消费贷的合规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银行需确保业务符合相关要求,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受到处罚。
叶银丹还表示,银行发力消费贷业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加强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二是采取合理定价策略,确保盈利可持续性,银行应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定价,避免过度依赖低利率竞争;三是需要注意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根据合作内容、风险程度对合作机构进行分类管理,确保合作机构与合作事项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四是精准定位客户群体,对消费贷产品进行多元化创新,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推出精准的消费贷产品。另外,还应确保客户的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安全,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
通知也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优化贷款全流程风险管理,强化实质风险管控,差异化实施贷款用途管理等。监管部门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加强对贷款用途的风险监管,规范对个人消费贷款用途合规性的检查和处罚。
本文详细介绍了近期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的动作,包括额度提升、期限拉长等“松绑”举措,以及银行助力提振消费的具体计划。同时指出消费金融需依托有效需求,个人应适度借贷。此外,着重强调了银行在发展消费金融时面临的风险防控挑战,如利率下降空间有限、下沉市场风险、合规要求提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银行和消费者都应在消费贷市场中保持理性和谨慎。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