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西班牙华人第二代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他们在西班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采访两位华人企业家,展现了他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成长与成功历程。
在西班牙,时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去一下中国商店,你要带点什么吗?”尤其是在马德里自治区和加泰罗尼亚地区,这样的话语更为常见。依据西班牙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这两个地区居住着西班牙超过半数的中国移民,全国约有22.3万名中国移民。如今,中国移民已然成为西班牙最为稳定的移民群体之一,并且深度融入到了多个街区的文化之中。其中,马德里乌塞拉区最为典型,那里的街景与中国元素紧密相连,仿佛置身于中国的某个街道。
随着这一波移民潮的到来,很多中国移民的后代都拥有了西班牙国籍。然而,这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挑战。他们一方面要面对日益严重的排外情绪,另一方面还要应对逐渐失去与父母原籍国文化根源联系的问题。
不过,在西班牙取得成功的第二代华人数量正不断增加。这不禁让人思考:身为华人,是否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优势呢?为了寻找答案,我们采访了帕洛玛·方(音)和吴勇(音),这两位企业家都是在父母从事的行业中打拼出一片天地的。
现任马德里伊基盖餐厅主厨的吴勇表示:“像我父母那样的中国移民,他们的观点和婴儿潮一代很相似。他们经历过艰难的岁月,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遭受同样的困境。”吴勇还回忆道:“有一次,我在工作了16个小时后心想‘我工作得够多了’。但看到父母全年无休,365天连一天假期和休息都没有,我又觉得自己其实没工作那么多。”
在马德里拥有9家餐厅的帕洛玛·方也有同感。她说:“我看到母亲一年到头都在工作,就想着等自己长大后可不想从事这个行业,毕竟全年无休太辛苦了。后来父母让我料理餐馆,说总有一天它们会是我的,我当时还回答说‘你们自己留着吧,我可不想要’。没想到,现在我竟然拥有了9家餐馆。”
吴勇和帕洛玛·方都经历过大多数中国移民子女的青春期:周末不能去看电影,也不能和朋友出去玩,而是要到餐馆帮忙。
西班牙和中国的职业文化一直存在很大差异。吴勇解释说:“父母向我灌输了一种‘中国式’工作理念,但这种理念并非亚洲独有。在西班牙,我遇到的很多人,尤其是商人,他们的工作量和中国移民一样多,甚至更多。”
然而,要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保持一定的平衡至关重要。帕洛玛强调:“西班牙工作文化中有些东西对于做生意来说非常关键,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就是其中一个支柱。”她还进一步解释道,这种结合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亚洲餐馆,速度是一个根本因素,我们秉持‘先行动,后调整’的理念。再加上‘西班牙式’注重细节、谨慎且有计划的执行方式,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第二代华人与父母的关系十分复杂。吴勇和帕洛玛和西班牙的许多中国移民孩子一样,周末都在父母的餐馆里度过,但这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帕洛玛三岁还在上幼儿园时,父母就用普通话和她交流,而她能用地道的西班牙语对答。为了让她不失去中国“根”,三岁时她就被送到中国学习,直到15岁才回到马德里。帕洛玛感觉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是陌生人,“我小时候就觉得很奇怪,去中国生活时,那里的人把我当成外国人;回到西班牙,这里的人也是如此。我不觉得自己是西班牙人,因为人们对待我就像对待所有亚洲人一样。”
不过,挑战和困难也能带来积极的学习经历。帕洛玛分享道:“当我开始工作后,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反而成了一种优势。我经历过两种不同的文化,了解双方的文化让我找到了建立连锁餐厅的方法。现在,懂中文对我来说非常有用,我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理解和书写合同。”吴勇也说:“小时候,我的朋友和熟人都是西班牙人。现在不同了,我学会了中文。我从小只说西班牙语,现在我的社交圈子里有50%是西班牙人,另外50%是国际人士,其中也有中国人。我觉得自己是世界公民,我会吸收每种文化的精华。”
本文围绕西班牙华人第二代的发展展开,介绍了他们在西班牙的融入情况、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功。通过采访两位华人企业家,揭示了他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吸收不同文化精华,最终实现自身价值。他们的经历展现了华人第二代在异国他乡的坚韧与智慧,也为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原创文章,作者:Sere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