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小米SU7事故中雷军三天后才道歉这一事件展开深入探讨。从公关、传播学等多方面分析雷军慢回应的原因及小米的应对策略,同时探讨了企业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涉及的认知、时间和伦理等层面的问题。
在大众的印象里,让雷军道歉似乎并非难事。无论是在开发布会的场合,还是在短视频平台之上,只要网友提出意见,他总会迅速回应,诚恳地表示:“我做得不对,我们已经收集了大家的反馈,会积极改进。”然而,此次小米SU7的相关事件,雷军却在三天之后才作出道歉,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呢?
01
昨日,我在朋友圈表达了自己的疑惑:雷军为何要道歉呢?他不过是投身造车事业的企业家,车是消费者购买且驾驶的,使用指南也是消费者自行查看的,出了问题就要求雷军负责,这着实令人费解。
我深知,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口出此言,甚至还会说出一些反驳的话语,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就像我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到小红书后,遭到了网友们的猛烈抨击。早上醒来,小红书的信息提示已达99+,下面满是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那么,从公关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究竟该如何处理呢?显然不能被情绪左右。我也听到不少声音认为,雷军应该第一时间冲到现场,找到当事人,当场握手慰问、表态并安排对接。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略显鲁莽。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我们不能仅仅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待。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拥有一个智囊团,你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雷军在公众情绪高涨的时候选择暂时不出面,或者不见当事人,这其实是一种极为理性的处理方式。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如果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公众很可能会误以为车企已经承认了错误,或者认为车辆本身确实存在问题。如此一来,后续的理性沟通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会变得更加艰难。
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雷军道歉迟缓,是因为在面对生命时,尊重需要时间来体现。我们应该给公众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宣泄情绪。企业只有满足大众对情绪宣泄的需求,让大家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才能有效缓解公众的负面情绪,而不是给人一种套路化的印象。
这其实不难理解。试想一下,如果突然发生一件大事,一个人立刻站出来道歉,你会觉得他的道歉足够诚恳吗?就像我们常见的明星道歉,认错的速度比犯错的速度还要快,这样的道歉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是真正重视这件事情的。我们大概率会怀疑,他们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有搞清楚,就急于道歉,这真的是诚恳的表现吗?
02
接下来,我将从传播学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是沉默螺旋的修正(The Spiral of Silence)。这一理论最初由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 – 诺伊曼提出。她认为,在日常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许多人因为害怕被他人孤立,而不敢表达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想法。这样一来,主流的观点就会越来越强大。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反沉默螺旋”的现象。也就是说,少数派的意见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不再沉默,甚至有可能成为更具影响力的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班级里,同学们正在讨论一个热门话题,大部分同学都支持一种观点,而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害怕被孤立,你选择保持沉默。于是,大家听到的都是相似的声音,主流观点便愈发强大。但有了互联网之后,那些少数派的人可以在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不再害怕被孤立,并且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甚至有可能改变原有的局面。
第二个概念是认知失调修正(Cognitive Dissonance)。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指出,当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感到内心不适。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人们可能会寻找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比如,一个人知道吃垃圾食品不健康,但还是吃了,他可能会想:“偶尔吃一次垃圾食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告诉自己:“我多运动运动,就可以抵消了”,又或者强调自己其他健康习惯良好。这就是认知失调修正,即人们在发现想法和行为不一致后,通过调整来减少内心的冲突。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沉默螺旋修正主要关注社会舆论的形成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表达,而认知失调修正则侧重于个体内部的心理冲突和态度调整。有时候,这两个概念会相互影响。
我之所以介绍这两个概念,是因为事情发生后,我们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官方的回应。表面上,这些回应是在解释事情的真相,但实际上,它们起到了两个重要的作用。其一,修正认知失调,帮助大家调整想法,减少内心的冲突;其二,修正传播中的沉默螺旋效应。在舆论中,少数派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强势的观点会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事情可能会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官方需要通过合理的回应来打破沉默螺旋,从而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两个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与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密切相关。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事情的基本面貌。
那么,小米官方在此次事件中是如何做的呢?事故发生后,小米的第一条声明详细列出了“方向盘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等技术参数。这种做法本质上是运用专业术语让大家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件事。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没有对大家进行太多的安慰,但实际上它将事实摆在了大家面前。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以前巴奴毛肚火锅的卫生问题、公牛插座的安全问题,都是采用了类似的处理方式。
再来看看责任的主体。这起事故的责任主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另一方面是小米公司。小米将责任进行了划分:一部分由官方技术团队负责,他们的任务是澄清事实;另一部分由雷军负责,他的职责是表达情感。这就形成了一个“双层回应体系”。
这有点类似于“三维切割模型”中的价格带×场景×需求的交叉定位。官方声明对应“技术验证”场景(理性层面),雷军道歉对应“情感抚慰”场景(感性层面)。二者分属不同的责任维度,既避免了单一主体承受全部的舆论压力,又实现了责任的合理分配。
可能这样说大家不太容易理解,我举个例子:当你去商场买手机时,商场里有不同价格区间的手机,这就是“价格带”;你购买手机可能是为了送给朋友作为礼物,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工作需要,这就是不同的“场景”;而你可能希望手机具有出色的拍照功能,或者强大的续航能力,这就是你的“需求”。商场会根据这些因素,为你推荐合适的手机。
小米的双层回应体系也是如此。官方技术团队公布车辆行驶数据和智能驾驶系统的情况,澄清事实,就像商场为你提供产品信息一样,让你能够理性地了解情况;而雷军则在后面表达哀悼和歉意,安抚大家的情绪,就像商场针对不同的购买场景为你提供贴心的服务一样。这样,小米既满足了大家对真相的需求,又照顾到了大家的情绪,合理地分配了责任,同时也引导了舆论。因此,这种回应方式有助于小米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找到平衡。
03
那么,雷军为什么回应得如此迟缓呢?从公关的角度来看,雷军在官方第二次发布声明之后才表态,本质上是一种错峰回应,也是对“沉默螺旋”的一种破解。
事情刚发生时,大家的情绪最为激动,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舆论瞬间沸腾。此时的情绪就像一个波浪,刚开始会达到一个很高的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趋于平缓。雷军选择在情绪稍微缓和的时候进行回应,正好打破了大家不断强化自己观点、疯狂议论的局面。他先解决了最重要的问题——技术争议,然后再来安抚大家的情绪,从而避免了再次陷入情绪的漩涡。
这里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做法的有效性。特斯拉的刹车门事件中,特斯拉官方也是先完成了事实的回应,然后以跟随者的姿态介入,进行情感回应。这种做法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又能够依托前面的数据进行情感上的回应。
此外,回应还涉及到价值观排序的问题。什么是价值观排序呢?举个例子,假如你一天中有几件事情需要处理。老板给你布置了一项紧急任务,要求你在下班前完成;家里出了点事,父母希望你回家一趟;女朋友今天过生日,你们约好了晚上一起吃饭。在这种情况下,你该如何选择呢?如果你非常看重工作,认为升职加薪至关重要,那么你可能会向家人和女朋友解释,先完成工作;如果你非常孝顺,觉得家人的事情最重要,那么你可能会向老板请假,先回家;如果你非常重视女朋友,那么你可能会先去陪她过生日。这就是在“工作重要”“家人重要”“感情重要”这三个价值观之间进行排序,并根据排序来决定先做什么。
小米在这次事故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一方面,公众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是他们的知情权,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大家的情绪需要得到安抚,这同样不容忽视;此外,小米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形象,不能因为这次事故而损害品牌声誉。
04
在这件事情中,小米的价值观排序逻辑是怎样的呢?小米将用户体验、情绪问题归为“中端需求”。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相对来说可以较快地得到修复,属于用户体验层面的问题。而对于这次致死事故,小米将其归为“超高端需求”。因为这涉及到生命安全,是最为重要的,绝对不能忽视。小米认为,这种超高端需求不能由官方直接解决,需要通过法律程序来明确责任和后续处理。毕竟生命安全问题极其严肃,必须依法办事,小米将生命安全放在了最高位置,同时也遵循了处理流程和规则。
然而,这里存在一个细节问题。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是一种“黑箱信任”,大家希望企业能够将“生命至上”放在首位,并且始终如一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迪士尼鳄鱼袭童事件中,CEO以“父亲”的身份给家属打电话,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责任问题,还让大家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很好地满足了公众的期待。但小米这次采取的是“流程合规优先”的策略,虽然听起来合理,但过于注重程序,没有及时用情感来安抚大家,没有满足公众对生命安全这一最高需求的期待,导致大家觉得小米有些冷漠,缺乏温暖的感觉。
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公众认为小米没有将“生命至上”放在首位,从而出现了认知上的失调。雷军回应较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作为创始人的形象,避免一开始就陷入情绪化的舆论漩涡。这可以说是小米官方这次处理事件的失误,或者说是在人文关怀方面有所欠缺。
以上是我对小米公关的一些零散看法。我认为这次公关事件并不简单,它不仅仅涉及雷军是否道歉、小米是否赔偿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到三个“战场”:认知战、时间战和伦理战。认知战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层处理;时间战则需要我们利用舆论的波动,把握好回应的时机;而伦理战是最难的,企业在做生意时需要保持理性,但面对公众时,还需要考虑大家的情感和期待。小米这次既要按照法律和流程办事,又要让大家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这就需要在商业理性和人性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对于以IP为中心的企业来说,这并非好事。因为大家对IP怀有感情,一旦出事,就会格外关注IP的反应。所以,对于大企业而言,创始人有时需要往后退一步,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人气来支撑整个品牌。否则,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的压力都会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点:逝者为大。很多品牌依靠IP吸引消费者,大家对其产生了感情,但当真正发生重大事件时,不能仅仅讲道理,还需要先照顾大家的感情。到底是先摆数据,还是先安慰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我选择后者。
本文围绕小米SU7事故中雷军的道歉时机展开分析,从公关和传播学角度探讨了雷军慢回应的原因及小米的“双层回应体系”。指出小米在处理事故时虽遵循流程,但在人文关怀上有所欠缺,还涉及认知、时间和伦理三个层面的挑战。强调企业应在商业理性和人性之间找到平衡,创始人不能过度依赖个人IP,面对重大事件要先顾及公众情感。
原创文章,作者:Edelin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