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聚焦智能经济发展,介绍了“智慧工匠”选树和“领军先锋”评选活动十年来的成果。着重讲述了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军先锋”任峰投身AI制药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传统制药瓶颈,带领团队取得的研发进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一直以来都聚焦于科技前沿和产业风口,积极大力发展智能经济,精心布局未来产业,全力加快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转型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始终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不遗余力地激发基层一线的创新创造活力。
自2016年起,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总工会共同推出了“智慧工匠”选树和“领军先锋”评选活动,如今该活动已经进入到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一批知识领先、技能卓越、创造领航且具备快速迭代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他们成为了各自领域的创新引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激发了广大一线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创业者的热情,促使他们勇闯无人区,在新赛道上致胜,为新型工业化向新图强、向高攀登注入了强劲动力,开启了智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推出了《发力智能经济 对话智慧工匠》系列报道和融媒访谈。该活动旨在展现智慧工匠们的成长经历、创新活力以及引领示范作用。
“人工智能 + 制药”是当下极为火热的新赛道,全球众多公司都在竞相研发AI创新药。五年前,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军先锋”、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任峰投身于这一前沿领域。他带领团队攻关AI制药核心技术,积极探索创新药研发的新引擎。下面请听详细报道:
在加入英矽智能之前,任峰在传统小分子创新药领域深耕了14年。对于传统制药模式的瓶颈,他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表示:“传统药物研发存在‘一高一低一长’的堵点,即研发费用高,研发成功率低,研发周期长。平均每款药物上市需要12到15年的时间,并且研发投入要超过20亿美金。”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任峰介绍说,借助生成式AI寻找靶点、设计分子,能够极大地加快新药的研制流程。他以团队研制的一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为例,说道:“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收集了大量纤维化病人的多组学数据,从而找到了一个完全新颖的靶点。接着,我们又利用另一款人工智能平台,设计出了能抑制体内靶点活性的小分子。从靶点发现到找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仅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只有以前的1/3,研发费用也大幅降低,仅为260万美金。”
目前,这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二期阶段。同时,英矽智能还有7款在研药物进入临床一期阶段,其研发管线数量及进度都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在任峰看来,借助AI这个高效工具,有望帮助他们实现从追赶到超越。他说:“以前我们受制于基础研究,可能落后于欧美国家。现在有了AI的加持,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原创性更强的项目。我们内部有三十几个项目,通过AI赋能,研发效率确实得到了显著提高。”
如今,由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AI平台算法,不仅服务于内部项目,还开放给其他公司使用,其中不乏全球制药巨头。任峰表示:“我们做成了AI的软件,对外销售、授权许可。现在全球有几十家公司在使用我们的这种AI平台来进行药物研发。我们也在利用很多大模型进一步优化完善平台。”
目前,全球AI赋能的在研药物已超过100款,但至今还没有一款药物获批上市。任峰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为此,他们也在不断探索融合新技术。任峰称:“量子计算未来是一个方向。我们现在跟一些科研院所合作,用量子计算来赋能我们的药物研发。希望能在未来的两三年之内,第一个AI药物能够获批,实现一个闭环。”
本文介绍了上海聚焦智能经济发展,通过“智慧工匠”等评选活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重点讲述了任峰投身AI制药领域,借助人工智能突破传统制药瓶颈,取得显著研发进展,并探索融合新技术以推动首个AI药物获批上市,展现了上海在智能经济和AI制药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发展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