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压工程穿越子午岭,守护“绿肺”生态密码 陇电入鲁特高压:在子午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篇章

陇东 – 山东±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穿越子午岭林区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工程施工中为保护森林生态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措施,以及该工程在输送电能和探索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

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洒在子午岭上,那宛如薄纱般的薄雾,正从千年古松的枝桠间缓缓流淌而过。轻柔的清风,像是大自然温柔的抚摸,轻轻掠过山脊。就在这如梦如幻的景致中,一条“银龙”在晨光里若隐若现。子午岭,这片横跨陕甘两省的神秘之地,被誉为“黄土高原绿肺”,是一处珍贵的生态秘境。而陇东—山东±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就如同一条灵动的丝带,从这林区的边缘蜿蜒穿过。

特高压工程穿越子午岭,守护“绿肺”生态密码 陇电入鲁特高压:在子午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篇章

(注:此图为陇东—山东±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穿越子午岭林区场景,摄影:闫勤国)

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摆在了建设者们面前:如何让清洁电能能够在这连绵的山峦间畅快飞驰,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这片珍贵的森林生态呢?

在子午岭甘肃施工段,建设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们编织起了 2 条总长 2.07 公里的货运索道,宛如一条空中走廊。通过这条走廊,塔材、设备能够精准无误地投送至 5 个作业面。这个“不落地”的运输网络堪称一大创举,它让林区机械碾压面积一下子减少了 80%。而且,在索道支架点位,采用了微型基坑开挖技术,单个占地面积还不足 2 平方米,将对土地的破坏降到了最低。

在 N0126 号塔基施工现场,重达 4 吨的钻机被巧妙地拆解为 5 个模块。工人们就像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在地势崎岖的地方如同拼装乐高积木般将机械重新组合起来。工程施工项目总工高力浩轻轻抚摸着身旁的野蔷薇,深情地说:“虽然这样做耗时增加了,但植被‘零损伤’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已经完成施工的 N0130 塔位,曾经的作业面如今已很难寻觅到施工的痕迹。这得益于该工程创新实施的“表土剥离—集中养护—原位回填”体系。他们对 30 厘米厚的富含微生物和种子的表土进行了剥离并精心保护,为植被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草毯移植”工艺。施工人员将施工前剥离的天然草皮切割成 50×50 厘米的模块,在完工后像拼图一样精准地复原。仅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地表植被覆盖度就恢复到了施工前的水平,仿佛这里从未经历过施工。

特高压工程穿越子午岭,守护“绿肺”生态密码 陇电入鲁特高压:在子午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篇章

(注:此图为巍巍铁塔与林海相映成趣的美景,摄影:闫勤国)

当暮色降临,子午岭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松林的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让人陶醉其中。站在高处极目远眺,银色的塔架与苍翠的林海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山坡上的桃花竞相绽放,已经连成了一条美丽的花带,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这项意义重大的工程,每年可输送 360 亿千瓦时的电能。它不仅成功地将陇东丰富的风光资源转化为山东绿色发展的强大动能,更在特高压建设领域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态范式”,为输变电工程贡献了宝贵的“子午岭方案”。

陇电入鲁工程甘肃段业主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雷清然望着那茫茫林海,感慨万千地说:“我们留下的不仅是钢铁森林,更是生态文明的密码。”

这条跨越山河的“绿色通道”,就像一位温柔的使者,正以最细腻、最温柔的笔触,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生态答卷。

本文介绍了陇东 – 山东±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穿越子午岭林区的情况,详细阐述了工程施工中为保护生态所采取的货运索道运输、钻机拆解重组、表土保护及草毯移植等创新措施。该工程不仅实现了电能输送,还探索出特高压建设的生态范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原创文章,作者:Dermot,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0862.html

(0)
DermotDermot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