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泸石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得妥特大桥,介绍了其双幅贯通刷新国内山区钢混组合梁单跨顶推长度纪录这一喜讯,阐述了该桥复杂的施工环境,以及建设团队为克服困难所采用的创新技术和方法,还提及了泸石高速公路的整体建设情况和全线通车后的意义。
近日,泸石高速公路项目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其控制性工程——得妥特大桥成功实现双幅贯通,这一壮举刷新了国内山区钢混组合梁单跨顶推长度的纪录,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得妥特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在大渡河之上,全长达到了1518.5米。其中,钢混组合梁单跨顶推长度更是惊人地达到了638米。
这座大桥所处的位置可不简单,它地处川西高原,周边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桥位紧紧挨着古滑坡体,地震烈度高达8度,最大风力超过8级。如此恶劣的施工环境,被业内形象地称为“地质博物馆”。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要在湍急的大渡河上空精准架设钢箱梁,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无法通航的水域条件和脆弱的山体结构,建设单位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创新采用了“步履式同步顶推技术”。他们将长638米、总重7600吨的钢箱梁巧妙地分解为34节段,通过24组全自动数控千斤顶和智能传感系统,在60米的高空以毫米级的精度顺利完成了顶推作业。最终,实现了在复杂风场环境、有限作业空间下的大跨度、大吨位钢箱梁落位零误差安装。
项目现场负责人苟名家形象地比喻道:“这相当于在20层楼高处,用机械手拼接误差不超过3毫米的‘钢铁积木’。”为了攻克施工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团队时刻保持警惕,通过实时监测应力、温度及风荷载的变化,不断调整施工方案,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苟名家还介绍说:“我们还实施了水下攻坚。”在深水区打桩建桥墩时,泥浆渗漏和桩孔歪斜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个水下施工困局,项目团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给桩基套上双层防护套管(双护筒)。这就好比给潜水员套上了两层“结界”,既有效防止了泥浆渗漏,又保证了桩孔的垂直度。同时,项目团队还巧妙地利用已建好的引桥桥墩,搭建起了50米高的临时工作台,成功解决了施工空间不足、大型设备无处安放的难题。
作为《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点工程,泸石高速公路全长96.511公里,概算投资高达174.08亿元,桥隧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6.5%。截至目前,项目的路基、桥涵、隧道工程已经完成了90%以上。其中,王岗坪互通至大杉树枢纽互通约33公里(雅安境内石棉段)已于2024年12月31日通车试运营,甘孜境内泸定段也将于今年实现贯通。
值得期待的是,泸石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后,泸定至石棉的车程将从原本的3小时大幅缩短到1小时,这将极大地便利两地居民的出行,促进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本文围绕泸石高速公路得妥特大桥双幅贯通展开,介绍了该桥刷新国内山区钢混组合梁单跨顶推长度纪录,阐述了其复杂施工环境及建设团队采取的创新技术与解决难题的方法,还说明了泸石高速的建设进度和通车后的意义,展现了我国桥梁建设的卓越成就和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