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4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展开,涉及体重管理门诊开设情况、科学运动建议以及AI社交互动对青少年的影响等内容。
4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新闻发布会。
此前,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关于体重管理的答问内容成功冲上热搜。各地积极响应,众多医院纷纷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致力于为民众提供专业的体重管理服务。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潘琦在发布会上指出,减肥和体重管理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着明显区别。科学的体重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长期的管理,才能够让身体获得更好的代谢获益。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在运动方面,存在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认为运动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健身效果就越好。针对这一观点,潘琦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他表示,运动并非时间越长、强度越高就越好。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运动,选择中等量和中高强度的运动为宜。如果换算到每一天,运动30分钟以上是可行的。
除了有氧运动,在运动计划中还需要加入每周2 – 3次的抗阻运动,例如深蹲、弹力带操、器械运动等。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八段锦和太极拳兼具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潘琦特别提醒,如果没有运动习惯,刚开始运动时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开始运动前,要有身体的预热期,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增加肌肉的适应能力后再开始正式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强度,达到微微出汗,肌肉有一点点酸胀的感觉即可。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头痛、心悸等不适症状,这时候要及时休息,如果症状缓解不好则要及时就医。
运动结束后,一定要做拉伸动作,以此来缓解紧张的肌肉,这样才能让我们坚持运动,实现长期的锻炼效果。另外,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已经患有基础疾病,需要找医生进行初步评估,还可以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有效。在实施运动计划的过程中,如果突发急症,比如病毒感染,就要暂停运动,等身体恢复以后再逐渐恢复运动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新的现象引发了关注,有的青少年会把交互式AI当成“心理树洞”来倾诉自己的烦恼。那么,这样做有助于缓解压力吗?又有哪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黄薛冰对此进行了解答。她表示,青少年作为数字世界的“原住民”,对交互式的AI软件接受起来非常快,这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交友需求。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以及自信心还在建立当中,跟别人社交时容易缺乏自信,容易感到羞怯,担心别人评价自己、不接纳自己。而孩子和AI交流的时候没有这样外在的评价,会更加放松,这也是孩子们喜欢AI的原因。
然而,黄薛冰也强调,如果单一地只是和AI软件交流,或者是过度沉迷于AI软件也会带来坏处。青少年在发育过程中,社会化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需要和别人去交流,接受别人的评价、反馈,进而调整认知、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所以跟真人交流虽然有一些评价会让我们觉得有压力,但是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孩子跳出自我视角,能够从外在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进而调整自己。
真人交流还可以让青少年学习识别别人的情感,比如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动作来感知情感,同时也会学习以及模仿别人是怎么表达情感的。例如,在和人沟通时,怎么说、说还是不说,社交距离的把握,跟别人的眼神接触等,都是在真人社交当中不断学习来的。如果一味地和AI交流,就会丧失这些学习机会,久而久之就不容易把握社交界限,逐渐会变得情感平淡、疏离,好像机器人一样,这就是AI带给我们的坏处。
“总的来讲,AI的社交互动不能取代真人互动,只能在某些情况下做补充。”黄薛冰总结道。
国家卫生健康委4月3日新闻发布会的相关内容,包括各地开设体重管理门诊、科学的体重管理及运动建议,以及AI社交互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强调了科学体重管理需长期坚持,运动要适度且遵循一定原则,同时指出AI社交不能取代真人社交,只能作为补充。
原创文章,作者:modest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haozhang.com/archives/11270.html